中共央行在消除通货紧缩威胁方面面临着一个重大障碍:更多的信贷正流向生产力,而不是消费领域,暴露了中国经济结构性缺陷,降低了其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由于物价下跌提高了私人企业和家庭的实际借贷成本,抑制了投资、就业和消费支出,中共央行正面临降息压力。
房地产危机和地方政府债务困境导致的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恶化,也迫使央行官员通过削减储备金要求,向银行系统释放流动性,以抵御融资危机的风险。
但这两个举动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信贷需求主要来自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这些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正在加剧经济中的通货紧缩力量。
房地产曾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约占中国经济活动的四分之一。但近两年来,房地产行业深陷危机,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拖累因素。中共于是将资金从萎靡不振的房地产业转向制造业,试图以此来提升产业价值链。
几十年来,中共一贯的做法是,利用基础设施投资来刺激经济,伴随的一个问题就是这减少了经济资源流向家庭。
信贷政策加剧了通货紧缩压力
据路透社报导,思睿集团(GROW Investment Group)首席经济学家洪灏(Hong Hao)表示:「大部分信贷都投向了基础设施领域,也投向了部分过剩产能。这样一来,实际上造成了进一步的通货紧缩压力。这就是问题所在。」
他表示,中共央行「将继续放宽政策,但我认为目前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如预期」
分析师们表示,中共央行的困境增加了政府加速结构性改革以提振消费的迫切性,这是中共政府誓言要在2023年解决的一个长期政策缺陷,但却难以取得重大进展。
2023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创下三年来最大降幅,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0%,突显内外需求相对于产能的疲软。
2023年12月的通胀数据将于周五(1月12日)公布,而中共央行可能会在1月22日决定基准利率的下一步举措。
价格持续下跌可能会阻碍私营部门的进一步投资和消费支出,这反过来又会损害就业和收入,这会拖累经济增长。
路透社说,私营企业信贷需求的疲软在中国的货币供应上反映出来。狭义货币M1供应量与广义货币M2供应量之间的比率在去年11月降至历史新低。
M1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等,而M2包括M1、企业定期存款、家庭存款和其它存款等。
「M1的低增长可能是私营企业信心疲软的指标,也可能是房地产下滑的副产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表明政策传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确实令人担忧。」花旗分析师们写道。
在2023年1月至11月的21.58万亿元(3.01万亿美元)新贷款中,约20%流向了家庭,而企业贷款则占了其余部分。
分析师们表示,这些贷款大部分可能由国有企业获得,它们通常可以从国有银行获得更便宜信贷。而私营企业,尤其是不被视为政策优先行业的私营企业,处境则更为艰难。
中共央行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45%,处于自2019年8月以来的最低点,此前中共央行在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降息。然而,按出厂价格调整后,该利率实际上已经上升:11月份为6.45%,尽管低于6月份的8.95%,但仍高于中共在2023年设定的约5%的GDP增长预期。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
尽管分析师们认为,结构性失衡要求中共央行坚持渐进措施,但实际借贷成本的上升意味着实施额外的货币宽松政策并非没有好处。
上个月22日,中国最大的五家国有银行下调了部分存款利率,这可能为中共央行最早于本月下调政策利率铺路。
路透社援引华侨银行(OCBC Bank)大中华区研究主管谢栋铭(Tommy Xie)的话警告说,在当前货币、财政和其它政策的组合下,注入更多流动性可能会增加通货紧缩的压力。
「刺激措施的重点似乎主要在供应方面。」谢栋铭说,「通过促进生产,这些政策在保持就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生产的增长遇到了需求低迷的环境,加剧了通货紧缩的风险。」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认为,由于中国经济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任何改革或大规模刺激计划都可能导致灾难。
刺激信贷增长和投资的政策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干预规模越大,引发更多经济低效率和投机性投资的可能性就越大。
除了短期困难外,中国经济还面临长期挑战,包括与美国及其盟国在贸易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冲突,以及人口迅速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