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訊】明朝的歷史現在成了一門顯學,尤其是明末崇禎年間,一個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居然被一個人口不到百萬的女真族給滅掉,並取而代之,這成為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甚至經濟學家等各領域的專家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清朝取代明朝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宿命,還是大明末代皇帝崇禎個人行為引發的災難性效應?崇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執政對明朝的滅亡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深宮少年缺愛寡恩 多疑帝王自斷江山
《時報》總編輯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一般評價崇禎說到缺點的時候都說他小聰明、多疑、反覆、急功近利,這也都是事實。崇禎自小就是缺乏母愛和家庭溫暖的這種人,生活的周邊都可能是敵人,他非常謹小慎微,非常隱忍,這就造成了他這些比較特殊的性格,而這種性格的缺陷落在國事多難的皇帝身上可能就是致命的。
其實崇禎在明朝皇帝中不能算是個壞皇帝,比起他哥哥天啟皇帝或者他爺爺萬曆皇帝,應該說崇禎還是個起碼有理想的皇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皇權最集中的朝代,所有國家的事務都由皇帝獨斷決定,這種體制下如果遇到一個胸懷很大甚至大智慧的皇帝,也許還好一些,但是對一個智商和能力都是比較普通的皇帝,可能就成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明代中期以後,皇帝普遍懶於朝政,萬曆當了四十七年皇帝基本上是不上朝的,總是請病假。崇禎的哥哥天啟當了七年皇帝,很多時間是在自己宮中當木匠、做家具,他不願意管政府的事情,國家的大事小事都由下面的太監去負責去傳達。但也因為這樣,反而國家大事能夠走得通,因為無論朝中權貴如何爭權奪利,各個利益集團之間還是需要妥協的,就算是魏忠賢這種壞人,他也得顧及一下朝中的反對派意見。但是如果皇帝專權的話是沒有妥協餘地的,社會各階層也沒有信息上傳的通道,皇帝一旦形成一個錯誤,就會形成災難性的後果。所以,崇禎皇帝雖然有理想也很勤奮,但他只是一個智商中等的皇帝,這是他的悲劇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朝代,也可以說是最僵硬的朝代。明朝從來不妥協的,對外不妥協、不談判、不和親、不服軟,當事態嚴重到需要妥協的時候,明朝是走不通的,它是不妥協的,連皇帝被蒙古人抓走了都不妥協。這一點其實嚴重限制了崇禎皇帝的政策選擇,他想要和滿清談判,但是官員們集體反對,他就趕快殺了負責談判的官員,他生怕別人說是他自己軟弱。後來即使他想要遷都到南京去,但是有人反對,堅決反對,崇禎也就不敢堅持了,只好困在北京城。所以明朝的滅亡和崇禎無法做決斷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
郭君表示,中國的朝代滅亡,很多時候還和美女有關。比如明末有個美女就是陳圓圓,陳圓圓是江南美女,被田貴妃的父親買來送給崇禎,崇禎一見陳圓圓就驚為天人,但是他想到的是國家多難,事情太多,就沒有接受陳圓圓。也有傳言說陳圓圓被留在宮中三天,崇禎照鏡子發現自己變得非常憔悴,就猛然醒悟,認為國家大事要緊,他不能沉迷於女色,就把陳圓圓退回去了。陳圓圓後來跟了吳三桂,又被李自成的部將搶走,這才有「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這個故事。崇禎和陳圓圓的事情起碼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崇禎皇帝他還是有自知能力的。
資深編輯與主筆石山在《菁英論壇》表示,其實中國歷史上談到昏君,通常都會說奢侈糜爛、或者沉迷女色、不務正業、玩物喪志、不理朝政等等,但我們從歷史記載來看,崇禎皇帝絕對不能算一個中國人心目中典型的那種昏君形象。在明史裡面記過一句話,說崇禎從皇宮裡面跑出來到了煤山上,回頭一看北京城在著火,然後他就說,哎呀這下我的老百姓要吃苦了,這是他在臨死前講了這麼一句話。然後他的遺詔裡面對李自成的軍隊說,你們把我的屍體怎麼樣都行,但是請你們不要害我的老百姓。就是說,崇禎並不是一個壞人。
獨立電視製片人李軍在《菁英論壇》表示,要認識崇禎這個人,首先要從他的童年說起。他的生母是被他父親仗殺而死的,後來就讓一個養母來養他,叫康妃,這個康妃對他又非常的刻薄冷酷,最後康妃自己生了女兒就不要他了,就把他拋棄了。崇禎的第二個養母叫莊妃,這個莊妃對他非常好,而且也非常仁厚,但是莊妃又被魏忠賢給害死了。崇禎從小面對人間冷暖沒有安全感,這對他整個童年和性格的養成影響非常大,後來他基本上形成了疑心很重、不信任人的這種心理,他剛愎自用很固執,聽不得別人的意見,這些東西對他後來執政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崇禎上位的過程也非常危險,因為他哥哥(天啟皇帝)是突然染病去世,當時是魏忠賢宦官專權,魏忠賢當時是想殺他的,但是崇禎他自己那時候表現出來很謙卑、隱忍,讓魏忠賢覺得這個人可能跟前面的皇帝差不多,沒什麼能力,所以當時魏忠賢猶豫再三,最後沒有下手。沒想到崇禎一上來之後很快就把魏忠賢給殺了,包括魏忠賢的閹黨基本上全部殺光。當時在明朝大家是一片歡呼,終於來了個明君,大家本來對他抱一個很大的希望。但是後來他的性格弱點就暴露出來了,剛愎自用,用人出了很大問題,後來就一連出錯。
李軍說,崇禎把最能保他江山的袁崇煥給殺了。他重典治官吏,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官員不能犯錯,你如果丟一個城池,那當地的官吏是要砍頭的;如果你是個將軍,你打一場敗仗,你也是要被砍頭的。所以當時官僚階層非常緊張,到最後大家都不敢做事了,想辦法去瞞他。崇禎當政十七年,刑部尚書換了十七個,兵部尚書換了十四個,內閣首輔換了五十多個,一個國家整個官僚機構成這種程度的話,到最後大家怎麼辦呢?躺平的算好的,很多官員其實心裡頭已經向外了,向著李自成,向著滿清,你們乾脆來算了,我們受不了了。所以這種重典治官應該說是犯了很大的錯。前段時間中共禁的那本書《崇禎:勤政的亡國君》,最後有個對他的評語,叫「昏招連連步步錯,越是勤政越亡國」,這句話形容他是非常恰當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崇禎是明朝滅亡的總加速師,起到了一個加速的作用。
崇禎缺乏國際視野 大明錯失興盛良機
前南開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馮崇義在《菁英論壇》表示,我們很多人看過《萬曆十五年》,這是黃仁宇寫的,明朝本身到了萬曆年間已經進入了那種山窮水盡的狀態。就是你如果要重新挽救它,真的是需要雄才大略,可是崇禎沒有這樣的能力。與全世界比較的話,當時十七世紀是西方走向現代化、走向資本主義文明的時期。當時西方有很多傳教士到了中國,可是崇禎根本沒有這樣的心思,也沒有這樣的一個國際視野,所以他越勤奮越是走向這個死路,因為他本身沒有才幹,出的都是昏招,加速了他的滅亡。
如果是一個很有自信的朝代或者王朝,它本身是戰也好、和也好,它是隨機應變的,按照當時的環境,比較靈活地使用政策,這個朝代就會生存或者昇華。但是如果是撞到南牆不回頭,就只有一頭死路走到黑,那你碰到不好的環境就會自己滅亡。到了崇禎這個時候,明朝這個制度實際上已經出現很大問題,如果想擺脫滅亡的命運,崇禎就必須開拓一個全新的視野。其實當時的英國也遇到很多難題,然後才有一六四四年的革命,最後走到我們叫資產階級革命和現代文明的革命,英國它有這樣一個走向現代的突破。
明朝的整個經濟總量是很高的,而且後期跟世界上也有貿易,銀元就是當時從南美那邊進來的。當時已經發現了新大陸,世界已經上了一個新台階,如果明朝有眼光,它是可以超越一個制度上的瓶頸的。我們知道明末有一批很有眼光的思想家,包括黃宗羲、顧炎武他們提出來皇權制度的問題,包括像李贄那樣的人就直接嚴厲地抨擊皇權制度。此外,明朝也有一些現代因素,比如說明朝有內閣制,那個大學士相當於內閣大臣,它是可以向現代文明轉換的,但是這需要皇上有真正的雄才大略,真正有胸懷、有眼光,要明白世界潮流往哪兒走,那麼中國也是可以走出來的。
馮崇義說,十七世紀西方實現了現代突破,包括憲政議會制度的突破,但是中國沒有抓住這個機會突破,以明朝的滅亡為標誌,其實就是喪失了這個機會。後面的滿清當然也有很多機會,但是滿清畢竟它的文明是比較低的,所以中國失去了那個時代,跟時代失之交臂,這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不是崇禎,如果有一個更有眼光的皇帝,能靈活地改變祖訓,跟滿清和談,甚至於可以遷都南京,啟用很多名臣,不一定會在他手上丟掉江山的。我們現在對崇禎還有一點同情,畢竟最後他沒有放棄責任,他自己是自殺殉國以謝天下,從這點上講,崇禎還算是宋明理學裡頭比較守道統的一個人。
郭君在《菁英論壇》表示,其實明朝後期經過了一波經濟高速成長,萬曆之前的隆慶,明朝開放了海禁,中國對外貿易大幅增加,而且順差非常驚人。據說三四十年間全世界有近一億兩白銀流入中國。經濟界估計萬曆年間明朝的GDP大約占全世界的37%,比現在美國和中國加起來都多。但是中國整個政治和經濟體制沒有任何變化,還是原來的土地農業體系,而且整個經濟利益和社會權力繼續向權貴階層傾斜,造成當時的貧富懸殊非常大。中國當時的財富也沒有形成真正的工業資本或者是商業資本,民間沒有可選擇的投資工具,唯一能夠投資的就是買地,結果造成土地兼併非常嚴重,大批農民失去土地以後就變成了流民,這些流民基本生活在溫飽線上,生活很容易受到衝擊。明末到了最後二三十年,中國的氣溫突然下降,導致北方連續大旱,加上地震、蝗蟲和瘟疫,經濟又出現這麼大的危機,下層人維持不了溫飽,就演變出大量的民變,直接導致明代的滅亡。
郭君說,中國的文明沒有發展出可以適應於比較富裕社會的工業、商業文明,包括法律、私人財產保護、嚴格的契約制度等等,尤其是與之配套的政治協商體系都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本質上明朝滅亡和其它朝代的滅亡都一樣,擺脫不了土地經濟王朝的這種興衰周期。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崇禎皇帝的遭遇更多體現在這種歷史循環體系中,他本人只是這個大時代的一個符號而已。
新唐人、推出的新檔電視節目《菁英論壇》,是立足於華人世界的高端電視論壇,該節目將彙集全球各界菁英,聚焦熱點議題,剖析天下大勢,為觀眾提供有關社會時事和歷史真相的深度觀察。
本期《菁英論壇》全部內容,敬請線上收看。
《菁英壇》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