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3日訊】(記者沈越報導)中共商務部近日公布最新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16.2%,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逾一成。在官方宣稱「外資回暖」的氛圍下,這組相互矛盾的數據,引發外界對中國吸引外資真實狀況的質疑。
中共商務部10月25日公布,今年1至9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48,921家,同比增長16.2%;同期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737.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10.4%。中共官媒稱此為「外資信心回升」跡象,但有專家接受採訪時指出,企業數量增加並不代表資金回流,而是反映登記活動上升與投資規模縮小的結構性變化。
據中共官媒報導,9月單月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上升11.2%,但若按美元折算,今年前三季度外資流入總額約803億美元,仍低於2024年同期,顯示資金總量距疫情前水準仍有差距。
北京一家投資顧問企業的尹珉(化名)對記者說,新設企業數上升主要因政策放寬與登記門檻降低。他表示:「有些公司註冊資本僅數十萬元,遠低於過去大型製造業動輒上億投資的規模。數量上升說明不了問題,資金量減少才說明經濟出了問題。」
中共商務部資料顯示,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1,708.4億元,占比29.8%,成為主要吸納領域。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增長155.2%,航空航天設備製造業增長38.7%,醫療器械製造業增長17%。尹珉指出,這些增幅多為小額項目,難以抵消傳統製造業與地產領域資金撤離造成的缺口。
尹珉披露,「據我所知,有些地方政府為了保住官位,請海外民企回中國註冊多家公司,並以外企自居,但他們的資金卻不回流。」
中國歐盟商會於5月發布的「20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Business Confidence Survey 2025)顯示,受經營環境與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不少歐洲企業正在重新評估在華投資計劃。部分企業已在2025年上半年推遲或縮減在華投資,並考慮在東南亞建立供應鏈及產能替代布局。
多家國際媒體於9月援引對該報告的分析稱,外企信心雖略有改善,但總體仍處低位。一些學界人士於2024年10月發表觀點認為,中國外資降幅收窄反映去年基數偏低的統計效應,而非信心顯著回升。
山西學界獨立分析人士趙建民(化名)說,部分外資選擇註冊公司以保留市場選項,但尚未投入實際資金。「現在註冊流程很快,外企寧可先占位等待形勢穩定,再決定是否注資。這種策略在統計上會被計為『新設外企』,但不能反映真實的投資流動。」
從全球層面看,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統計,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增長3%,中國卻下降近三成,為主要經濟體中跌幅最大者。專家認為,中國外資環境面臨制度透明度下降、資料安全審查加嚴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多重壓力。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當前外資流入呈現「量增額減」與「小額試探」特徵,更多企業設立小規模服務型實體觀望市場走向。這顯示外資並未真正回流,而是在轉向短期、低風險與輕資產模式。
截至目前,中共商務部尚未對「企業數增、資金減」現象作出說明。學者表示,若僅以企業登記數作為衡量「回暖」依據,恐掩蓋外資長期縮減的現實。歐盟商會與聯合國貿發會的報告均未顯示外資信心已有明顯回升,與中共官方「外資回暖」說法形成鮮明對比。
責任編輯:林琮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