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将于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大会,相关舆论宣传同步升温。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历史研究院22日透过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洋在《历史评论》刊登的文章,题为〈不能夸大国民党的抗战作用〉,直言近年国内部分公众与学术研究出现「美化国民党」的倾向,必须予以纠正。
郭洋在文中点名,所谓「国军粉」人士透过剪辑历史影像、改编影视剧等方式,刻意强调国民党的抗战贡献,却避谈其消极抗日、军事失误,甚至将问题归咎于中共的割据与摩擦。他批评这种说法「不仅违背历史事实,更是颠倒黑白」。
文章回顾,国民党自九一八事变后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一再妥协退让,压制国内抗日力量;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中正仍寄望欧美列强介入,抗战意志并不坚定。期间更出现汪精卫投敌、数十名国军高级将领投日的情况。郭洋指出,1939年至1943年间,国民党甚至三度发动反共行动,配合日本「诱降反共」策略。
在战场表现上,郭洋认为国民党「片面抗战」导致正面战场连连溃败,缺乏主动精神,过度依赖外援,陷入被动困境。更严重的是内部腐败:国军将领贪渎、后方盘剥百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导致军纪败坏、民心流失。他引用国军军法执行总监何成浚的说法指出,战时各战区强奸、抢劫「几乎每天发生」。
不过,郭洋也强调,揭露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消极面,并非否认正面战场的作用,更不是抹杀张自忠、谢晋元等爱国将士的牺牲。他主张评价国民党抗战应「一分为二」:其一,必须区分积极与消极作用,不可笼统称为「贡献」;其二,要分辨哪些是国民党主动作为,哪些是迫于中共及全国人民推动;其三,应将国民党统治者与基层爱国官兵区隔开来,避免混为一谈。
这篇文章正值中共筹备大型阅兵之际,被外界视为北京再度强化官方抗战史观的举措,藉此凸显中共才是抗战中坚,并削弱国民党在历史上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