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发现,不少有耳鸣困扰的人也出现脑鸣现象,因而担忧脑部是否病变或长瘤。对此,资深耳鼻喉科医师李宏信指出,若脑部发生病变,通常会合并其他症状,而非单纯耳鸣或脑鸣。多数单纯耳鸣或脑鸣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MRI)检查后,并未发现脑瘤问题。
长期耳鸣影响脑部血管神经恐并发脑鸣 医师解析耳鸣成因
李宏信医师解释,耳鸣的产生,是内耳的蜗牛体和听觉神经,将声音讯息转换为电讯号,再透过听觉路径的电波传输到大脑的过程,倘若神经传导系统不良,就会出现重听,若有病变也会产生杂音。
事实上,耳鸣和脑鸣并非外在环境的声音传导,主要是内耳和脑部神经病变而产生的声音,因为神经出现损坏故障,传导不顺畅,产生中断现象。如果损坏愈严重,出现的耳鸣或脑鸣就会愈大声,一般会先从耳鸣开始,长期影响脑部血管神经也会萎缩,进而并发脑鸣症状。
李宏信医师分析,耳鸣主因是内耳蜗牛体神经细胞被破坏,常见诱发耳鸣的成因包括感冒病毒感染,外伤撞击头部、药物影响或外在环境噪音等,多数是因为年纪愈大,血管容易发生阻塞,导致血液量不足;当内耳血管阻塞不通,则会造成内耳神经损害及萎缩,导致耳鸣、重听或眩晕等病症。耳鸣患者会听到高音或低音,这是因为内耳蜗牛体被破坏的部位不同所致,如果被破坏的部位在高音区或低音区,就会产生不同音频的耳鸣声。
耳鸣、脑鸣须透过多面向药物治疗 受损神经修复再生要有耐心
治疗耳鸣或脑鸣,目标都是让血管恢复畅通以及神经获得营养滋润。李宏信医师说明,由心脏打出的血液经由颈动脉流向脑部,其中也包含流向内耳的血管,透过药物治疗作用经颈动脉、脊椎基底动脉进入脑干,渗透进入内耳,能帮助促进内耳血管循环,就是俗称的「打通内耳血路」。
李宏信医师进一步解释,一般通血管的药物有3大作用:血管放大、排除血管杂质和促进血流速度。治疗耳鸣、脑鸣的药物必须透过多面向的治疗作用,再给予恢复内耳神经的药物,例如维他命B1、B6和B12;加上抗氧化剂如维他命C、E及滋养神经的药物,活化并让神经再生修复,才能达到改善的效果。
李宏信医师强调,要让血管畅通,受损神经修复、再生,无法速成,必须经过至少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持续耐心服药。特别注意的是,服药治疗期间会历经耳鸣波浪般大小声的过程,初期可能逐渐变小声,隔几天又变大声,接着再渐渐转为小声,随着耳鸣时有时无,发作频率降低,直到最后慢慢消失。
耳鸣发作初期规律服药多能好转 预防耳鸣医师建议这样做
耳鸣改善后,有可能会随着器官逐渐老化,或因精神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等因素再复发,应尽快看诊评估并规律服药治疗,多半很快就会好转。在发作初期,好好休息、放轻松,也可能不药而愈。 通常年轻人出现耳鸣机率较低,即便发作自我修复能力较强,但年长者因血管老化、神经退化之故,恢复力较慢,属于好发族群。
李宏信医师提醒,预防耳鸣发生,平时应避免压力过大、尽量保持心情愉快,且睡眠充足,倘若睡眠质量很差、夜晚难眠,建议就医治疗。耳鸣并非不治之症,一旦发生耳鸣,愈早治疗愈快好转,并遵从医嘱持续服药,多能有效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