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訊】(記者楊旭、駱亞採訪報導)美中關稅戰進入膠著狀態。美國正與各國進行關稅談判,繼續孤立中共,而中共則展開外交攻勢意圖建立抗美同盟。分析認為,東南亞國家採取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務實外交,拒絕中共的抗美同盟,同時積極爭取美國降低關稅。
中共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週一(4月21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聲稱,堅決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方利益為代價達成交易」,並表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方「絕不接受」,將「堅決對等地採取反制措施」。
早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川普(特朗普)政府正準備對希望獲得美方關稅減免或豁免的國家施壓,要求其減少與中共的貿易往來,甚至包括可能實施經濟制裁。
川普曾暫停對全球徵收高額「對等關稅」,但唯獨對中共例外。層層加碼後,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而中共則對美國產品反制徵收125%關稅。
東南亞以國家利益為核心 維持戰略模糊
中共黨魁習近平於4月14日至18日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認為,在中美貿易戰嚴重對峙之際,習近平此行意在拉攏鄰近國家,塑造抗美的統一戰線氛圍,展現中共區域主導者地位。
孫國祥對表示,雖然中共試圖推動區域合作至某種形式的抗美聯盟,但東協國家選擇保持距離,採取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務實外交策略。
孫國祥解釋,東南亞國家更重視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和市場機會,對中共倡議存在高度審慎,擔憂被視為親中而成為美國制裁對象,他們不願為中共的戰略目標犧牲自身經濟談判的籌碼。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也認為,不會因為習近平的一次到訪,東南亞國家就和中共站到一起,對抗美國。
他說,在習近平訪問越南之前,其實東協國家已經達成決議,對美國的關稅政策採取談判合作態度,而不是報復。儘管這些國家原來跟中共就有產業合作,但是大方向都希望能夠維持美國市場,不至於說敢冒大不韙跟中共站在一起,然後失去了美國的市場。
孫國祥進一步指出,儘管中共經濟體量龐大,是多數東協國家的最大交易夥伴,但中共無法有效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區域共識體系,更難以阻止美國以安全承諾與市場開放吸引區域內國家。說明中共的地緣影響力尚未成功轉化為話語權與制度的主導力。
中共海關總署上週表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共與東盟貿易總額達2,340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6%以上,東盟是中共最大的交易夥伴。根據美國方面的資料,2024年,美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額約為4,768億美元,是東盟的第四大交易夥伴。
在美中角力下,東南亞國家的決策邏輯不再是意識形態或地緣親近,而是基於市場利益跟避險考量所做的理性選擇,凸顯中共的區域戰略尚未取得信任的優勢,美國的制裁具有實質的嚇阻力。東協各國正以靈活平衡的策略自保,儘可能維持戰略模糊跟選擇的彈性。
事實上越南近些年一直奉行「竹子外交」,意思是像竹子般「柔韌而睿智」,歡迎與各國合作,但不抱團,不選邊。從越南已與美中俄三國都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就能看出這點。
經濟協議「量多值輕」「乾貨不足」
孫國祥表示,對於習近平此行,雖然各國表面上都給予禮遇和合作的承諾,但都避免明確與中方共抗美國的表態。
從經濟層面看,雖然簽署了數十份協定,但量多值輕,更多是象徵性的外交交換,而非對等合作。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政府態度審慎,多數協議為框架的性質,缺乏具體的施行條文。
時政評論人唐靖遠也持同樣看法。他說,習近平此行看似風光,實則「乾貨不足」。45項協議多數是中共單方面讓利,例如鐵路由中方出資,人工智慧技術也是中共輸出,越南沒出太多資源。
越南當然不會拒絕這些送上門的好處,但也不願為中共「洗產地」而冒險。越南很清楚,自己的經濟繁榮,靠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共。
越南總理范明政4月18日會見華平投資集團CEO傑佛瑞‧伯爾曼(Jeffrey Perlman)時表示,「越南已通過主動減稅和增加進口美國商品,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美國的關切,並隨時準備參與討論和談判。」
沈明室認為,越南作為中美貿易戰的受益方,與中共是競爭關係。他對表示,越南跟中共原來就有矛盾,現在是表面上呼應中共,實質上要跟中共搶奪美國市場,越南現在企圖要從這次美中關稅大戰中獲取更大利益。
東南亞國家積極進口美國能源
東南亞國家在不得罪中共的同時,正尋求通過增加進口美國能源換取川普政府降低關稅。
路透社報導,泰國財政部長皮猜(Pichai Chunhavajira)4月15日宣布,將從明年起每年自美國進口價值5億美元的1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期限長達15年,總額達75億美元。
印尼能源部長巴赫里(Bahlil Lahadalia)15日也表示,印尼正提議將對美原油與液化石油氣進口額提高至100億美元,作為與川普政府談判關稅方案的一環。
印度方面也傳出將取消對美LNG進口稅,並計劃購買更多LNG與乙烷產品,主動削減與美貿易順差。
即使是中共最親密「巴鐵盟友」巴基斯坦,也傳出將在代表團赴美談判前,首次考慮從美國進口原油,金額約10億美元,以對沖其對美3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所帶來的29%關稅壓力。
各國拒絕中共抗美聯盟
孫國祥認為,從戰略的角度來看,東南亞各國回避選邊戰,拒絕北京設下的陣營框架。
他解釋說,習近平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共同抵制單邊主義,劍指美國。然而越南總理范明正僅三天後即強調與美國有獨特紐帶,不願陷入抗美同盟的形象。北京意圖組建所謂的經濟安全共同體並不成功,反映區域對抗意願薄弱,各國以國家利益優先。
台媒《上報》指出,習近平此行本想構築「抗美聯盟」,但越南並不買帳。雙方簽署的聲明內容含糊,只提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而越南過去常用這類話術,是在暗指中共在南海的作為。
孫國祥分析,東南亞國家對北京共同抗美的訴求保持距離,反映出這些東南亞國家更重視自身與美國的經貿關係,不願淪為中美對抗的地緣工具,顯示出中共在區域內仍面臨經濟吸引力強、政治信任不足的結構性困境。
沈明室表示,未來東南亞國家安全靠美國這一點應該是更加的強化,但是經濟靠中共可能的程度跟比例會逐步降低。
習近平結束訪問柬埔寨的第二天,兩艘日本軍艦上週六(4月19日)停靠在柬埔寨雲壤海軍基地,而該基地本月剛剛由中共說明修建完成。
孫國祥總結說,習近平此行更多是維穩姿態與象徵性的外交,以回應中美關稅戰壓力與強化周邊關係的穩定。整體來看,成果有限,象徵意義大於實質突破。
未來中美關稅戰的三種走向
至於未來中美關稅戰的走向,孫國祥認為無外乎三種情況:全面升級、維持現狀,以及雙方談判互降關稅,但結構性矛盾難解。
關稅戰全面升級,進一步擴大為多領域的經濟戰。美國對中國商品全面加徵更高的關稅,而且課徵關稅的領域擴展到高科技,如半導體、鋰離子電池等領域。中共也祭出報復性措施,包括出口管制、提高關稅等。結果就是全球供應鏈出現分裂式重組,全球市場劇烈波動。
沈明室也認為未來關稅戰全面升級的可能性最大。他分析,美國絕對不能在關稅戰議題被打敗,或者是沒有達到效果,或者是讓中共再度活過來。否則,參與關稅談判的其它國家會獲得更多談判籌碼,影響川普關稅政策的預期效益。如果預期效益達不到,又造成美國的通貨膨脹或者經濟緊縮,對共和黨明年的中期選舉非常不利。
習近平國內面臨壓力,10月召開的中共四中全會會對他權力構成挑戰。如果習近平沒有在今年的四中全會下台,而且他權力掌握更穩固,同時對美國採取強硬政策得到更多支持的話,那未來美中關稅大戰可能會越來越升高,或者是美中關係可能會更加惡化。
孫國祥表示,第二種情況就是停滯對峙,也就是談判陷入僵局。雙方維持現有關稅架構,不再啟動新一輪新一回合的升級。企業面臨不確定性延長,投資趨於保守,成本持續上升,美中維持冷對抗的格局。
最後一種情況就是雙方進行談判。達成臨時性或者是限定範圍的協定,中共則開放部分市場或擴大美國的進口,以換取降稅或延後的措施,類似於川普1.0時期2020年的第一階段。這很可能是一種中短期的折衷方案,但難以解決美中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責任編輯:連書華#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2025年4月17日,中共黨魁習近平(中右)和柬埔寨國王諾羅敦‧西哈莫尼(右二)在金邊會面。(Tang Chhin Sothy/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