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4)年是许多国家决定命运的选举之年,而独裁专制的中国也于 7 月 15 日至 18 日举行为期四天的第 20 届闭门中共三中全会。
五年一次的三中全会一般聚焦于中国经济改革,时逢武汉肺炎疫情后、中国房地产崩盘、失业率飙高等等经济雪崩式下滑,都在这几年内发生。美国前总统川普可能在今年选后重新掌权,并加大对中制裁,这也会让中国经济再蒙上一层阴影。
晚了近一年的三中全会
1970 年代开始中共中央委员会形成召开七次全体会议的惯例,第三次会议称之为「三中全会」,之所以受外界瞩目的原因,在于这次会议将决定中国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方向。
中国是一个以党领政且以严格控制信息而闻名的法西斯极权体制,因此在党的三中全会之前保持着特别严格的信息控制。这次三中全会的经济数据也不例外。
然而,中国统计局三中全会开始的第一天公布的经济数据呈现,由于房地产崩盘,导致民间消费者支出更加谨慎,中国经济成长在今年所谓「强劲开局」后,整个春季出现下滑的情况。中国不得不间接承认经济衰退,实属罕见。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三中全会依惯例五年举行一次,因此本次原应于 2023 年底举行,但一再延后,最后晚了近一年才登场,因此外界分析中共是否内部不稳,而导致意见不一?再加上近期经济不振,是否代表已推出的改革政策效果不佳?
「深化改革」难挽沉痾
此次的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会议公报的口号式作文,提到要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同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目标在 2029 年,中共建国 80 周年,完成改革任务。「深化改革」若是「深化」已经造成经济大萧条的「国进民退」,再继续用政治正确引导,那市场经济又该如何创新?
三中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军委李尚福、李玉超、孙金明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先前作出开除 3 人党籍的处分。高阶将领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围,「深化改革」的力道可想而知。
加上,三中全会决定接受「秦刚同志」辞职申请,免去「秦刚同志」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这种未经审判、直接消失,事后虚应故事的宫廷密室政治,深化改革只是口号,中国所谓现代化,也难以摆脱独裁体制的沉痾。
难见复苏 中国经济全方位下滑
中国经济第二季比前三个月成长 0.7%,但低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原本预估全年经济成长率约为 2.8%。同时也下调全年成长率至 6.1%,而不是 4 月时预测的 6.6%。
中国政府近期努力重振消费者信心,然而 6 月零售额仅比去年同期成长 2%,主要得益于食品销售的强劲成长,但这个成长率是疫情以来最差。
截至 6 月份,全年房地产销售量年减近 27%。而即便今年第一季推出旧车换现金计划和其他政策鼓励人们更换汽车和电器,但 6 月份汽车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6.2%,而电器和电子产品销量也下降 7.6%。
法国的银行分析师认为,中国零售业的下滑令人震惊。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中国经济学家卢姿蕙(Louise Loo)表示,尽管今年一开始的表现强劲,但解决问题的政策一直保守且无效,其原因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
她说:「家庭信贷增加、消费者信心和个人储蓄率停滞不前,表明尚未出现真正复苏的迹象。」
低价倾销他国 能转移内部经济压力?
面对经济成长放缓和房地产市场遭受重创,中国试图透过造更多工厂和增加出口,来抵消房地产低迷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制造业新增投资飙升 9.5%。
制造业的快速扩张,加上中国国家补贴(以 GDP 5%,占了全球九成),不顾市场实际需求,导致工业产能过剩,例如化工与汽车等。
对中国国内而言,即使低价,中国国内消费者仍无力花钱的情况下,市占率数字的增加,只是用来掩盖继续囤积无用商品的事实,而中国国内厂商也在价格战上杀得刀刀见骨、恶性竞争。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飙升至创纪录的 990 亿美元。创纪录的出口激增,来自中国产能过剩的低价商品,倾销到国外,这些低价商品如洪流般涌入各国,冲击甚至压垮了在地产业。
欧盟以及美国、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国政府纷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或征收新的关税。
不过,对中国来说,这些额外的出口收入仍不足以完全抵销国内消费支出的疲软。中国统计局也承认,中国产业升级是有取得进展,但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
中国目前继续奉行以投资为主导的策略,重点是建造更多建筑物,而不是把钱放进消费者的口袋里。
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财政也透过各种措施跟人民抢钱,进一步削弱社会的消费能力。面对房地产危机导致的收入下降,地方政府加强税收管理和审计,并开始提高天然气、水、铁路等费用。
雪上加霜:查逃漏税「倒查 30 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超过 20 个省市成立「警税合成作战中心」,结合警察、公安跟税务人员,利用大数据的分析,以及搜集各种讯息平台的数据,精准打击所有可能的逃漏税。
加上「倒查 30 年」措施,只要过去 30 年内有任何案子被查到,都有可能面临巨额的罚金与刑事、行政责任。已有很多家上市公司面临巨额的罚款。
中国的工厂产能过剩,也会导致国内物价大幅下跌,这是通货紧缩的危险现象。
物价下跌让消费者会有想延后购买的心理,希望能买到更优惠的商品,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这也会让企业借款人更难偿还债务。
因此,相对于经济规模,中国的整体债务水平高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国有企业背着大量借贷。再加上许多中国人正在努力偿还价值不断下跌的公寓抵押贷款。
虽然消费者物价仍在上涨,但涨幅不大,上个月仅比去年同期上涨 0.2%。而 6 月工厂、农场和其他生产者的批发价格确实已比去年同期下降 0.8%。
中国11兆美元地方债务 一般人处境更糟
过去,出售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地方政府的一个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房地产的低迷断了这条金脉。
雪上加霜的是,疫情相关开支还让地方政府的财政更加窘迫。中国目前面临高达 11 兆美元的地方政府债务,投资人正关注中央政府如何协助解决此问题。
对一般中国人来说,处境更加糟糕,数百万人失去生计,水泥、建筑、电器和家居的需求减少。
消费者信心的恶化,正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追求所谓的「躺平经济」,想方设法用尽可能最少的钱过日子,或者如果有办法就离开中国。
有专家在中共三中全会会前预测,中共或许可以在当下中国危机振衰起敝,提出如 1978 年第 11 届三中全会一般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这不是昧于现实、陈义过高,就是刻意讽刺中共当局无能。
目前看到的中国流行语,则为 2023 年 9 月习近平所公布的「新质生产力」,但在中国政治逢迎挂帅下,只能聊备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