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8日訊】(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導)由於產能過剩和內需疲軟,中國經濟陷入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通貨緊縮。北京當局在美化GDP、失業數據之後,從2025年起又開始美化消費增速數據,每月平均高報1.0個百分點,藉此沖淡消費緊縮的印象。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
最近幾年,北京當局不再公開土地出讓數據、外國投資數據和失業率等,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個例外。
在眾多經濟數據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常被視為檢驗居民消費的指標之一。自疫情以來,社零數據隨著中國經濟的衰退波動巨大,尤其是一線城市。
8月25日,由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國臣研究團隊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03年─2009年,大陸31省市按月發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年增率。此後,諸多省市改為按季發布,一些省市僅發布每年消費總額。但2025年上半年,按月發布總額與年增率的省市比率,回升到80.6%。
(網絡截圖)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對表示,這幾年中共正在大量收緊數據的發布,但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的發布,有點反其道而行之,其實是對應北京當局重視消費,所以這數據就變成一個KPI(關鍵業績指標)了,等於說是各省市也在迎合北京當局這樣的需求。
「事實上,這也是營造給外人看的。」他說。
地方中央數據趨於一致 營造數據可信假象
報告顯示,2024年第1季,31省市消費品零售平均年增與國家統計局有較大差距,但到2025年第2季,兩者差距漸趨縮減,至2025年上半年收斂至零。
(網絡截圖)
王國臣表示,中國大陸的中央跟地方的數據,通常都是不相容的。「可是我們發現,不管是年增率,或是消費品零售總額,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小。」
王國臣表示,看起來似乎中央在調中央跟地方數據的差距,地方有的在高報,有的在低報。「可是中央跟地方都有誤差,兩個錯的東西,到最後可以拼起來是一致的,所以我說是營造了數據假象。」
消費增速數據灌水
自2025年起,中共國家統計局開始對消費增速數據灌水。
報告顯示,2022年8月至2024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實際年增率,與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相同,但2025年兩者開始出現落差。(見下圖)
(網絡截圖)
2025年3月-7月,中共連續5個月高估消費增速。以7月份為例,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9兆人民幣,上年同月為3.8兆人民幣,實際年增2.7%,但官方統計為3.7%,多出1.0個百分點。
其它月份消費增速都被人為增加了1.0個百分點(3月份:3.7%調整到4.7%;4月份:4.9%調整到5.9%;5月份:4.1%調整到5.1%;6月份:3.8%調整到4.8%)
王國臣表示,過去幾年來,當年與過去一年的數據,按照年增率的公式來計算出來的數據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一樣。但今年以來,本來應該是4%的,可是他硬要說5%,事實上是灌水,讓整個中國大陸的消費都能看起來好看一點點,這是統計上最大的笑話。
「這種灌水我覺得跟北京當局今年特別強調要擴大消費有關,比如說『兩重兩新』(所謂『兩重』,是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所謂『兩新』,是指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或者乃至於下半年要推的消費貸都是跟消費有關。」
「所以,國家統計局在這種壓力下,也只有灌水了。」
新現象:地方低報數據 抵制北京
報告顯示,15省市高估,平均高報6.0個百分點。12省市低估,平均低報5.4個百分點。2025年上半年,河南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4兆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實際年增7.2%,是唯一符合官方統計的省份。
(網絡截圖)
王國臣表示,過去聽到都是地方官員為了升官,因此高報數據讓GDP好看。現在31個省市中,有12個開始低報數據,這應該是史無前例,把數據搞得那麼難看,難道他們不想升官嗎?
「我覺得,更迫切的原因是,這些省市不想把稅交給中央,因為地方已經夠窮了。如果再把數據美化,等於要繳更多的稅到中央。」
「我覺得這是一個新的現象,其實反映出地方對北京當局的軟性的抵制。」
北上廣深連續兩季負增長
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北上廣消費品零售實際年減4.4%,連續兩季負成長。28省市消費品零售實際年增4.2%,終止連續兩季上升趨勢。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國臣。資料照。(宋碧龍/)
王國臣表示,中國最重要的四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消費衰退了,中國整個消費怎麼會是還可以成長5%。「我覺得中央的數據背後是有問題的。」
「當然有人會說,北上廣深的一些消費動能移轉到其它省市,這當然是會發生的。可是北上廣深是中國最重要的一線城市,它們的衰退事實上就代表著中國經濟或消費的衰退。」
「中國大陸現在製造業不行,然後金融業不行,首先就會反映在這四大城市中。」
王國臣表示,現在整個中國大陸的通縮,會整個繼續螺旋往下。大家不消費,那些生產出來的產品就賣不出去。賣不出去,那企業本身的盈利就出現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陸最近有很多殭屍企業。
他說,如果企業的產品賣不出去,它只能不斷地減薪,因為中共為了穩就業,必須要穩殭屍企業,至少不要裁員。民眾的薪水或預期收入縮減,就更不願意消費。現在大家都了解,這種情況未來會越來越嚴重。
王國臣表示,今年上半年很重要,上半年有兩新政策,把今年下半年的消費動能,甚至明年的消費動能提前到上半年來花。而整個上半年,28個省市的消費還往下走。那麼可想而知,今年下半年的消費會有多難看。
「在這麼難看的情況下,產能過剩、殭屍企業跟銀行呆帳的問題只會更嚴重。」
中國消費通縮不像「日本化」 情況更慘
《日經新聞》近日報導,在中國,與經濟停滯相伴隨的過度降價現象越來越明顯。在民眾日常使用的外帶APP上甚至出現了免費提供商品的服務,高級酒和品牌商品也出現了價格下降。從最近的物價統計反映的通貨緊縮壓力,與日本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經歷的日圓升值通緊不相上下。
「我沒這麼樂觀,」王國臣說,日本化指的是經濟一蹶不振長達30年叫日本化。可是日本的經濟潰而不崩,雖然衰退但沒有發生金融危機。因為日本在經濟泡沫前的科技,就已經達到很高水準,而且人民收入也很高,更重要的是,日本企業在國內不投資不代表它沒有錢,日本企業那時候其實有一波大量的海外投資潮。
「所以儘管日本經濟失落了30年,日本國內雖然沒錢,可是底子夠,而且海外的家底也豐。」
王國臣表示,可是中國不一樣,中國就像李克強說的還有6億人月收1,000塊錢以下,國內到處都是債而不是資產。如果通縮繼續下去,遲早會發生金融危機。而不會像日本這樣很低迷,可是卻沒發生金融危機。
「另外有一派越來越多說,中國可能不是日本模式,而是蘇聯模式,也就是你不曉得它會在某年某月的哪一天,突然就爆發金融危機或政治危機。」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