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訊】(記者林燕編譯報導)中國汽車市場因產能過剩正進入激烈的洗牌階段,預計2025年的市場競爭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殘酷。
《華爾街日報》週四(1月9日)報導說,小鵬汽車首席執行官何小鵬在2024年12月31日發出的一封內部郵件中說:「2025年至2027年將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淘汰賽。2025年的競爭將比過往更激烈。」
高端電動車製造商蔚來汽車的執行長李斌同月也表示,「汽車公司不能出現任何短板。」他補充說,該行業已經進入「競爭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
報導指出,這種行業洗牌是北京產業政策的常見結果。首先,中共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補貼和政策支持來促進受青睞的產業發展,當產業達到臨界規模時,市場便開始進入激烈的淘汰階段。
過去,在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以及以往的鋼鐵和電子產品領域也曾經歷過類似的過程。
供需失衡和價格戰
中國汽車市場已供大於求,電動汽車的未來需求也遠低於目前的產能。為了保持競爭力,中國汽車企業不得不採取降價策略,以及不得不進入海外市場尋找出路。
外國品牌如通用汽車、福特和豐田的市占率已經被中國本土競爭對手不斷蠶食。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簡稱乘聯會)週四公布的數據,2024年中國汽車銷售同比增長5.5%,達到2,290萬輛。其中,本土汽車品牌占市場的61%,比前一年上升了8.6個百分點。
但產能過剩同時引發了中國國內品牌之間的激烈價格戰,只留下少數企業能夠倖存。(延伸閱讀:比亞迪特斯拉在中國降價 新一輪價格戰再起?)
只要有毛利率 價格戰就會持續
諮詢公司AlixPartners董事總經理戴加輝(Stephen Dyer)告訴《華日》,2024年有23個電動車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或被合併到其它品牌中,同時又有十幾個新品牌進入市場。他表示,去年前九個月,推出的電動車售賣量在一台以上的品牌有112家。
然而,他估計,去年中國汽車製造商的產能利用率只有約50%。
AlixPartners在去年7月的數據分析中指出,到2030年,中國現有137個電動汽車品牌中,將只有19個能實現盈利,其餘的將會退出行業,或進行整合,又或爭奪少量市場份額。
戴加輝告訴彭博社,只要類似比亞迪的中國汽車企業還有毛利率,價格戰就有繼續打下去的空間。比亞迪是中國市場上銷量最多的電動車品牌,其產量超過了外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
很多企業都難以倖存下來
從事全球汽車生產和銷售的「AutoForecast Solutions」公司副總裁山姆‧費歐易尼(Sam Fiorani)在接受《華日》採訪時表示,最後可能只有國企和大型私企可倖存,「小企業將出現大量整合和流失,尤其是那些沒有出口業務的公司」。
不過,即便是資金雄厚的企業也不能保證未來。在2025年,由於整體經濟疲軟,中國汽車銷售可能會下降。
此外,尋找海外市場吸收其過剩的產量也越來越難,因為無法找到哪個市場可以吸納如此大的產量,同時各國紛紛設置貿易壁壘保護其國內相關產業。歐盟2024年10月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最高達45%的關稅,拜登政府同年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
據Wards Intelligence稱,中國銷售的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數量現已接近美國汽車市場的總規模,去年美國汽車銷量約為1,590萬輛。
責任編輯:林妍#
推薦閱讀:
中國汽車大佬自揭行業內捲嚴重
中國車企賠錢 賣百輛比亞迪利潤抵一輛法拉利
新車銷售損失1380億元 中國汽協遞緊急報告
長城汽車董事長:中國電動車沒有核心技術
九成中國汽車芯片靠進口 專家:缺芯少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