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浓烟:阅兵场前的钢铁方阵,掩盖不了背后的经济裂痕
一、阅兵大秀:看来光鲜、却难遮民怨
2025年9月3日,北京又将迎来一场规模空前的“九三阅兵”,中共宣称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更是彰显“武装要打动亚洲乃至世界的民族精神”。媒体曝光,阅兵将展现高超音速武器、无人装备等尖端军力,并借此强化国内控制与国际震慑Reuters。
但金州街区却被封锁多日,地铁绕行、公务场所设卡、无人机禁飞——让市民忧心忡忡:这是强势展示,还是挥霍体制焦虑?他们更关心的是——究竟几个家里就有孩子砸钱补习、买不起房、医疗透支累累的家庭能承受几次这样的“盛典”?
二、大阅兵的背后,是怎样的“民生荒原”?
· 青年就业难堪:数据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数将突破1100万,但就业市场疲软,初入职场者普遍面临6% 至 7%失业率,远高于官方语境中“结构性调整”宣称。
· 房地产寒冬侵蚀家庭财务:开发商违约、购房者贷款破产、房产“烂尾”,几百万家庭“房贷压顶”成为常态。证监监管黑名单中不乏曾参与房企的地方官员,显示国企与政商利益交织。
· 医疗教育困境升级:许多县市仍缺基本医疗资源,家长为孩子一节补习课烧破钱包;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基层医院系统低效依然没有改善。
这些现实不是浪潮,是深水暗涌,却不断被864 亿元的炮声掩盖,有如浓烟遮山,谁敢真看这一片原野?
三、阅兵如何作为政治“情绪导流器”?
阅兵不只是军事秀场,更是一种政治工具——
1. 提振民族主义
当政府将镜头对准坦克声浪、导弹齐发,便替民众建立了一种“国家强大”的情感错觉,转移了聊不起物价、上不了学的消费焦虑。
2. 集中媒体话语
影视、展览、官方纪录片纷纷开屏热播,任何关于民间苦难的声音都成干扰因素,被迅速边缘化或过滤。这不是历史纪念,而是舆论重整作业。
3. 灌输“强力政府”认同
领导人高座阅兵台下,宣扬“军队忠党、和平坚定”的形象同时,也暗示“治国秩序依然有效”。但事实上,公众感受到的是“钢铁意志”之下起伏的民生危机。
大概,这是「阅兵文化的双重用途」:对内叫好,对外搬高脸。结果,民生就像被临时切断的呼吸系统,无法反驳,反而在舞台之外愈发窒息。
四、纪录中的反差:纪念场与民心的冷落
· 中央社/Newtalk评论直指:将军威换取的民心难换。阅兵能暂时转移民众视线,但无法清除社会矛盾。历史不能被当成“旅游秀”演出Newtalk新闻。
· 外交部洪磊的官方立场,却自成悖论:一方面高呼“和平珍贵,不称霸”,另一面却用阅兵大秀呼应“武力象征”,此类言行不一只会削弱民众信心chinanews.com.cn+1。
五、阅兵外的中国:三支箭打向政权?
就在北京准备阅兵的同时,多重社会问题像三支箭齐发:
· “三支箭”冲击政治中心:经济增长乏力、科技崛起受限、社会不满潜伏,正在影响中共统治稳定news.creaders.net。
· 国防军工股炒作:阅兵成为军工题材大涨催化剂,但市场反馈可能只是短期狂欢,民生却依旧空耗新浪财经。
· 城市生活被“肃静化”:封控、大规模安检、举报制度推升民怨。一个人说:“我只是想安静上班,不想目睹坦克”The Epoch Times。
没有真正解决生计困境的观看,很难满足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合法治理。
六、结语:真正的强国,不靠阅兵建构,而靠改善民生立基
阅兵能掀起浪潮般的视觉冲击,渲染主旋律,但人与人要活得有尊严、城市才能安定繁荣。若阅兵成为公众唯一存在感,真强国若无民心为底座,只是一纸风涌。阅兵场前再多“高超武器”,都掩饰不了人们“口粮”“孩教育”“医药”“房贷”的窘境。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真正的国家力量,不在被军事烟火照亮的天空,而在每一个家庭安稳度日的日常。阅兵秀场只是转移焦点的烟花,可民生危机升腾的现实却永难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