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再次成为国际瞩目的舞台。中共举行大规模的「抗战胜利阅兵」,数万名士兵踏着整齐步伐,最新式的导弹、无人机与战机在空中轰鸣。官方宣称这是「展现强军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时刻。然而,当镜头拉离长安街与广场,映入眼帘的却是中国各地工厂倒闭潮、地方财政危机与失业潮下的焦虑民众。这场被精心编排的军事盛会,不啻是一场庞大的政治烟火,试图掩盖民生问题与经济真相。
表面的强大,背后的脆弱
习近平在阅兵讲话中高调强调「中国不可被欺压」与「国防实力显着提升」,试图营造大国强盛的氛围。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估,中国2025年的GDP成长率恐跌破4%,远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探,「烂尾楼」问题蔓延到二三线城市,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家庭陷入房贷与居住困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阅兵上亮眼的武器展示。外界质疑,中共将巨额资源投入军工与阅兵表演,却对基层民生需求漠视。广东某城镇工人接受港媒采访时直言:「工厂关了,大家没工作,却看国家花钱办阅兵,这算什么强大?」这种对比,让阅兵愈显空洞。
地方财政危机,人民承受苦果
近年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恶化严重,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削减公共服务,甚至拖欠薪资与医保补贴。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已有超过20个省份的财政赤字创下新高,部分县市政府不得不「减薪」、「裁员」或延迟支付养老金。
在这样的背景下,阅兵的高额开支显得格外刺眼。学者估算,一场全国规模的阅兵活动,花费动辄数百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足以改善数十个地级市的医疗与教育资源缺口。来自山东的网民在微博留言道:「老人医保报销越来越难,地方医院要自费,却还要看阅兵上的导弹,这公平吗?」虽然相关言论迅速被删除,但反映了基层真实的不满。
产业冲击加剧,年轻人无处安放
除地方财政外,中国产业面临的压力也愈发严峻。出口数据持续下滑,制造业订单外移东南亚,科技业则受到美国与西方联盟制裁限制,芯片产业难以突破。年轻一代则首当其冲,失业率居高不下。尽管中共官方已停止公布「青年失业率」,但多方估计16至24岁群体的实际失业率已突破25%。
在这样的现实下,阅兵上高举的「强国梦」显得格格不入。一名北京应届毕业生在接受匿名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的是工作,不是战车。」这句话道出许多年轻人的无奈与愤怒。阅兵无法提供就业,只是政治表演。
民众不满与地方声音
虽然中共严密控制舆论,但地方层级的抱怨与民间的抵触声音仍不时浮现。江苏某地退休工人聚会时谈及阅兵,叹道:「我们这些老百姓,连养老金都常常被延发,国家却还要搞这么大的场面,不知道是给谁看的。」也有基层干部在内部会议中坦言,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却要表态支持中央阅兵,压力极大」。
这些声音虽然被压制,但无疑揭露了中共阅兵与民生之间的张力。阅兵本应是展示国家自信的场合,如今却成为凸显中央与民众距离的反讽舞台。
军事烟火掩不住的焦虑
阅兵固然能短暂制造民族情绪高涨的表象,但它无法解决失业、医疗、教育、房市崩盘等结构性难题。中共领导层或许相信,以「强军」与「民族精神」为号召,能够巩固政权合法性。然而,当基层民众的饭碗与生活受到威胁,再多的阅兵烟火,也无法换来真正的社会安定。
正如一位网民在被删除前的贴文中写道:「国家强大不是看导弹有多长,而是看孩子能不能上得起学,老人能不能安心养老。」阅兵过后,中共仍须面对的,是无法再被掩盖的深层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