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特稿】
2025年9月3日,中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九三胜利阅兵」,钢铁洪流、导弹方阵与飞机轰鸣,透过央视全程直播,刻意营造一场「国威显现」的视觉盛宴。然而,外界观察指出,这场耗费巨资的军事秀,与中国当前的社会与经济困境形成强烈反差。中共此举不仅是炫耀军力,更是刻意转移民众对失业、房市崩盘、地方财政濒临破产等问题的注意力。
一、耀眼的阅兵场面,掩不住的经济裂缝
这场阅兵展示了包括「东风-41」洲际导弹、歼-20隐形战机与最新无人机编队,官方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然而,阅兵花费动辄数百亿人民币,却发生在中国经济全面下行之际。
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今年中国青年失业率已突破 23%,但官方选择「暂停公布」部分数字,引发社会广泛质疑。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陷入深度衰退,恒大、碧桂园等巨头接连爆雷,导致数百万家庭陷入「烂尾楼」困境。地方财政亦因「土地财政」断流而雪上加霜,多个县市政府出现「连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的窘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阅兵仪式显得格外讽刺。北京市一名退休老师接受外媒采访时直言:「政府有钱买飞弹,却没钱补贴老人退休金,这就是所谓的大国崛起吗?」
二、军事迷雾背后的民生困境
中共官方媒体大肆宣传「国家团结」、「军民一心」,企图把阅兵塑造成凝聚人心的「精神胜利」。然而现实却是,民众对日常生活的焦虑与不安,远非一场阅兵能抚平。
- 房市崩盘:今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超过 20%,多地民众因烂尾楼问题上访,却遭公安驱散。
- 就业寒冬:大学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季」,许多高材生被迫从事外送、直播带货等工作。
- 医疗压力:医保改革导致民众报销比例下降,大批老年人为了省钱,选择「带病在家」,甚至有媒体曝光「医院走廊里摆满了等不到手术的病人」。
有学者指出,阅兵的军事威吓意义其实有限,因为真正动摇政权稳定的,不是外部威胁,而是内部的民生压力与经济信任崩溃。
三、地方官员的无奈与反弹
虽然阅兵的主舞台在北京,但地方官员却是最大的隐形买单者。为了配合中央「维稳」,多地县市被迫组织「观礼团」,并安排群众进行「爱国教育」活动,这些开销最终仍需地方财政承担。
据知情人士透露,某中西部地区的县级财政早已透支,甚至欠下医院、学校的运营经费,但在阅兵前夕仍被要求上缴「宣传经费」。一名基层官员私下抱怨:「我们的县里连教师工资都要拖欠,还得凑钱给学生发国旗去看阅兵,这不是笑话吗?」
更有民间网络留言直言:「与其搞阅兵,不如把钱用来补贴农民买粮、救济失业青年,这才是真正的国家安全。」
四、阅兵作秀与历史重演
中共藉由「胜利日」阅兵,强调抗战胜利与「民族复兴」,但外界评论认为,这种叙事其实是对现实困境的掩饰。历史上,清朝末期的北洋舰队、民国时期的南京「阅兵大典」,都曾在国家积贫积弱之时,用军事表演粉饰太平,最终却难逃崩溃命运。
有评论员指出:「当政权需要靠阅兵来安抚人心时,就代表它已经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五、结语:军威背后的焦虑
九三阅兵固然壮观,但却掩不住中国社会正在蔓延的焦虑。年轻人对未来绝望,中产因房市与就业风险逐渐瓦解,地方政府背负债务如同坐在火药桶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阅兵不过是一场豪华烟火——在夜空中短暂绽放,却无法照亮百姓生活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