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阅兵不是纪念,而是夺权
2025年的「93阅兵」,北京再度将其包装成「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的重要场合。表面上,中共一再强调「共同记忆」、「民族团结」,然而从会场布置、官方论述到国际宣传,却不难看出这场阅兵并非单纯的纪念仪式,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历史夺权战」。中共藉由垄断抗战叙事,把「中华民国的抗战」改写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战」,进而在国际社会塑造一种虚假的历史印象。
历史事实:谁在正面战场抵抗日本
真实的历史早已被严谨的史料所证明。自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是唯一合法代表中国的政权。八年抗战中,国军在正面战场投入超过300万人,打响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长沙会战,乃至血战衡阳,付出数百万军民生命代价。相比之下,中共所谓的「抗战」大多停留在游击战层面,更多时候甚至以保存实力、坐收渔利为策略。中共历来将「平型关大捷」夸大成为唯一代表性战役,但若以战略层级而言,对抗战胜局几乎没有决定性影响。
宣传战的翻转:从历史失败者到「唯一抗日中坚」
然而,今日北京却成功利用「话语垄断」将事实翻转。从教科书编写到国际影像纪录片,中共一再突出其游击战角色,将国民政府抗战牺牲淡化,甚至在阅兵讲稿中仅以「国民党军队」一带而过。这种「剪辑历史」的手法,逐步将「抗战记忆」塑造成「共产党领导抗战、国民党退缩无能」的叙事。事实上,这不只是历史的错置,更是对几百万中华民国将士牺牲的二次侮辱。
目标:抢夺台湾与国际的话语权
为什么中共如此执着于「抗战主体」的争夺?答案就在于它要彻底剥夺中华民国的正统性。抗战胜利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战功,直接奠定其战后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地位。然而,随着台湾与国际社会的距离拉大,中共正好趁势将「中华民国的胜利」偷换成「中共的胜利」。当国际媒体引用北京版本的「中国抗战史」,等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共对台湾存在的否定。
台湾的隐形危机
对台湾而言,这不仅是史学论战,更是「存在论」的挑战。当北京声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抗战胜利」,同时也在暗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日的中国」。而一旦国际社会逐渐淡化中华民国在二战的角色,台湾作为历史合法承继者的地位就被进一步边缘化。这种「话语抹杀」,正是北京希望达到的战略目标。
台湾应有的因应策略
在这场历史战争中,台湾不能被动接受。首先,学术界必须持续强化抗战史料的研究与国际发表,尤其要将国军正面战场的贡献用影像、翻译与出版推向国际。其次,政府应该在国际外交场合,强调中华民国作为《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的签署与执行者地位,这不仅是历史事实,也是台湾国际存在的根基。最后,台湾媒体与文化界也要积极参与史实重建,避免让中共「独占抗战记忆」。
结语:历史的真相不容窜改
93阅兵不是单纯的「大国表演」,而是北京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操弄。当中共在天安门前展示武力时,它同时在历史长河里进行一场「记忆清洗」。如果台湾与国际社会选择沉默,那么下一代将在课本、影像与国际论述中,只看到一个不存在的「中共领导抗战」版本。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背叛,更将为未来留下危险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