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盛典背后的国际落空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迎来新一届九三阅兵。中共官方将其描绘为「展示国力、彰显和平」的重要仪式,动员数万名官兵与数百件高端武器装备。然而,与其国内规模宏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领袖到访情况却冷淡异常。据报导,包括美、日、德、英等主要西方国家均选择缺席,只派遣低阶代表。这一现象表明,中共的外交信号并未成功吸引全球认同,反而凸显了其国际孤立的风险。
2015与2025的对比:外交策略的落差
社群平台Telegram上一则贴文指出:「比较2015年9.3大阅兵与今年9.3大阅兵的到访外国元首差异,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习近平第一个任期时接受大撒币最多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元首都参加了2015年9.3大阅兵;而这些国家元首一个都没参加这次9.3大阅兵。」这段观察清楚呈现了习近平外交策略的转折。第一任期时,透过金钱与经济援助拉拢非洲和拉美国家,成功吸引其领袖参加阅兵。然而多年下来,中共的高压外交与国际形象恶化,导致原本支持的国家纷纷缺席,象征中国在国际场合日益孤立。
民主同盟的冷眼旁观
西方民主同盟国家对此次阅兵的缺席,是对中国日益强硬外交政策的直接回应。美国、欧盟及日本的共同立场表明,单纯的军事表演无法掩盖中国在经济透明度、地缘安全、甚至人权议题上的争议。这种冷眼旁观,不仅削弱了中共透过阅兵传递强大国力的目的,也迫使中共面对其外交政策可能带来的孤立后果。
军事展示与外交信号的落差
中共九三阅兵虽以整齐划一的方阵与高端武器为卖点,但外界普遍质疑其实战能力与装备维护的可靠性。阅兵意图制造的震慑效果,对外部观察者来说,更多呈现「秀肌肉」的象征意味。外交学者指出,若阅兵无法吸引国际领袖参与,其象征意义反而会被解读为政治焦虑的表现,而非真正的国力展示。
民生议题被忽视的代价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经济成长放缓、民生困境与社会矛盾日益严重。九三阅兵耗费巨资,官方估算约400亿元人民币,用于短期表演而非持续改善民生。社会观察人士指出,政府用阅兵掩盖国内问题的做法,短期内或可营造「国家强大」的假象,但长期将削弱人民对政权的信任。
结语:阅兵背后的孤立现实
九三阅兵表面上的宏大与威武,背后却映照出中共外交政策的困境:西方盟友普遍选择缺席,非洲与拉美国家过去参与的热情不再,象征中国逐步陷入孤立。阅兵成了政权塑造形象的舞台,但同时也是对国际社会警示——「单靠军事表演与金钱拉拢,无法持久赢得尊重」。中共在国际舞台上的尴尬,或许才是此次九三阅兵最值得关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