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共自7月至10月进入统战宣传高峰期,将结合「抗战胜利」「联合国成立」「台湾光复」三个80周年,密集在海外举办活动造势。
纽约侨界已出现多场相关纪念:7月8日福建三山会馆举办「抗战80周年」纪念;8月8日亚裔社团联合总会在联合国总部办「抗战暨联合国成立80周年」;8月23日连江同乡会、「和统会」与福建三山会馆合办「抗战暨台湾光复80周年」等等。
很多观察者认为,这些纪念的「政治宣传」意味,远大于「历史教育」本身。
老侨:国民党才是抗战主力
福建小区侨领郑修淦参加了7月8日的纪念活动。他承认,现在很多社团都做这个,中共抗战叙事确实带有强烈的统战与政治色彩,但他出席,是希望能「讲出另一种声音」。
他表示,深知国民党才是抗战主力,将军阵亡超过200人,而中共14年抗战仅一位将领阵亡。共产党的叙事常夸大自身角色,忽略国民政府的贡献,并过度强调「仇日」情绪,与历史和现实不符。
因此他在公开发言中特别强调美国的角色:「美国不远万里支持中国人民,为了正义付出代价。没有美国的支持,中国很难撑过去。后来改革开放,日本、欧美给中国的帮助也很大,这些都不该被遗忘。」
郑修淦对《大纪元时报》说,他的参加更多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爱国情感,希望提醒侨界不要被单一叙事主导,而是能「说好美国故事」,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
回顾成长经历,郑修淦说,他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文革与中日建交时期长大,在官方报导中,见证了毛泽东、周恩来对日本公开承诺「放弃战争赔偿」,并提出「搁置争议」的立场。随后官方媒体长期宣传「中日友好,万古长青」。他认为,中国大陆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日本和西方国家的支持,以及与港台地区的交流接轨。
总结自己的观点时,他强调:「我们不忘历史,铭记历史,更应该告诉世人,说出真相和事实,这样才是以史为鉴。」
年轻一代:纪念变质成「仇日教育」
相比郑修淦的「在场修正」,谭先生代表了年轻一代华人的另一种观点。他直言,中共在抗战中的角色远不如宣传所言,「我知道抗战真正承受牺牲的是国民党军队,共产党更多是伺机发展。纪念活动不是历史见证,而是政治操作。」
他批评,中共藉电影《南京照相馆》等题材输出「选择性历史」,其本质是仇恨动员:「毛泽东当年曾感谢日本侵华让共产党得以坐大,如今却反复搬出『南京』等题材挑动情绪……完全根据政治需要『搬龙门』——为了胜利进球而随时搬动足球球门,让人感到矛盾与荒谬。」
谭先生指出,自己在香港受教育的经验恰好对比鲜明。在英治时期,教材记录鸦片战争与「六四」天安门等史实,却不灌输「家仇国恨」;但回归后,中共教育则倾向「煽动」,把历史加工成政治动员工具。
「以前我们读书时课本有记载六四事件,包括死亡人数,虽然当局否认,但我们有时间了解真相,不会添油加醋,让你觉得这些人『万恶不赦、我们家仇国恨、一定要洗脱前耻』这些东西。现在的教育不再是呈现历史,而是灌输仇恨,近年甚至引发中国人在本地攻击日本人,或到日本靖国神社搞破坏,已经将仇恨教育做到一个精神创伤的地步。」
他认为,这种「仇日教育」不仅无助历史理解,还可能制造精神创伤与民族仇恨循环,结果可能像加沙的恐怖分子一样走向极端,「最后只会让中国人在国际上更加孤立」。
小区观察:中共统战+「面子工程」
来自八大道的福建小区博主凌飞则以「面子工程」来解读这股造势。他认为,对中领馆而言,这些纪念是统战任务与工作;对侨团而言,参与则是「面子工程」,「更多是借机与官员合影、提升身价。至于把福建小区与台湾议题挂钩,缺乏真实社会基础,说辞多是宣传套路,与真正的历史教育或政治抱负无关。」
凌飞强调,这些活动在美国社会和外交观察下,往往被视为中共境外影响行动,甚至引发「外国代理人」质疑。参与者之所以不觉突兀,是因为昔日在中国的教育背景像「钢印」般刻在脑中。但若美国社会氛围普遍排斥,侨团才可能缩手。
「例如,当整个大环境都在否定这种『被摸头』(接受统战)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觉得比较尴尬、没面子,就不会去参与。」
谭先生补充说,这类活动在海外实际影响有限,主流政客大多避而不参与,以免被卷入统战。这种宣传在美国缺乏市场,最终只是「塘水滚塘鱼」——在侨界小圈子里声势浩大,对外却毫无号召力。
然而更严重的是,这些活动可能损害华人在美形象,「参加活动的侨团,在外界眼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加深华人『被中共代表』的刻板印象。长远来看,这会让华人群体更难获得美国社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