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国正准备迎接「九三阅兵」,这场原本应该彰显军威、凝聚国力的仪式,却在内外矛盾交织下,逐渐成为权力焦虑的缩影。习近平近年来在军中展开大规模清洗,多位火箭军、战略支持部队与装备发展部门的高层相继落马,军队内部出现明显的不安情绪。外界观察普遍认为,这次阅兵的最大看点,恐怕不是中共想炫耀的新型武器,而是将领缺席、军容不整,乃至习近平本人能否在万众瞩目之下维持「稳定掌控」的形象。
习近平的「阅兵瘾」:从稀有到泛滥
若回顾中共历史,阅兵本是极为罕见的政治仪式。江泽民与胡锦涛执政时期,仅在任内各举行一次国庆阅兵,象征性地展现政权合法性与军队忠诚。然而,自习近平2012年上台后,阅兵频率急剧升高,短短十余年间已经举行了六次,包括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2017年朱日和沙场阅兵、2019年建政70周年阅兵等。
与前任领导人相比,习近平将阅兵从「国家大典」变成了「常态化表演」,几乎凡遇重大政治节点,便要拉出坦克飞弹、整齐步伐,来证明自己的军权牢固。但在这种过度展示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层的不安。阅兵越频繁,越显示出习近平需要透过外在形式来补强内部合法性,尤其是面对军中清洗与信任赤字,他比任何领导人都更依赖阅兵来塑造「核心」的威严。
大清洗下的将领缺口
过去两年,中共火箭军几乎遭到整建制式的清洗,前后任司令员、政委接连被查,装备发展部门亦有多位中将、上将落马。据港媒与外媒消息,仅2023至2024年间,已有超过70名将官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撤职或调查。这种规模在中共建政以来极为罕见,甚至被比作「军中文革」。
问题在于,这些将领的落马并非单纯的反腐,更多是出于习近平对军中忠诚度的怀疑。外界分析指出,火箭军涉核导弹的装备采购存在严重舞弊,部分导弹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习近平震怒之下展开整肃。但这种「一刀切」的肃清,导致军队缺乏稳定的领导层。如今准备上场阅兵的,不少是临时补缺的将领,他们既缺乏威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赢得基层信任。阅兵场上的方阵虽然仍可保持整齐,但军心的涣散却难以用镜头掩饰。
九三阅兵的尴尬与观感
按照中共的安排,这次「九三阅兵」将以「纪念抗战胜利暨彰显新时代强军成果」为名举行。表面上是爱国叙事,实则是习近平再次透过军事仪式,向内部展示「核心稳固」。然而外界普遍怀疑,阅兵可能充满尴尬:
- 高层缺席风波:若部分被调查或边缘化的将领无法现身,阅兵主席台势必显得冷清。观众会直接感受到「空椅子政治」的异样。
- 基层士气不足:长期清洗造成基层军官人人自危,阅兵虽能维持表面整齐,但军中私下流传的怨气,将在阅兵后迅速扩散。
- 国际观感冷淡:在全球媒体眼中,习近平频繁阅兵已显得过度炫耀,甚至有「纸老虎」之嫌。特别是过去导弹质量丑闻被揭后,再大的军容展示也难以掩盖军工腐败的印象。
因此,九三阅兵非但难以成为「强军盛典」,反而更像是对外暴露军中危机的放大镜。
阅兵与极权的镜像
阅兵在习近平手中,不仅是军事展示,更是政治宣誓。他将自己置于检阅台的最高位置,接受数万名官兵的「忠诚宣誓」,以此巩固「军委主席一人制」。然而,外界越发看清这背后的矛盾:越是依靠仪式与清洗来维持军权,越证明军队内部缺乏自然的信任与制度化运作。
这与江泽民、胡锦涛时代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虽然阅兵次数稀少,但却显示出军队运行的基本稳定,不需要频繁动员来强调忠诚。如今习近平六度阅兵,却反衬出他对军队的戒惧与不安。对照国际社会,中国的阅兵频率远高于其他大国,这种「过度表演」也加深了外界对北京不自信的判断。
对未来的隐忧
军队清洗与阅兵尴尬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是军队专业化的倒退。将领落马后,大量军事专业人才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多是政治忠诚高于军事素养的人。长此以往,中共军队可能沦为一支「看似庞大却缺乏战力」的队伍。当局虽然想以阅兵掩饰这一现实,但真实情况将在未来冲突中暴露无遗。
九三阅兵或许能在镜头前制造出短暂的「威严幻象」,但习近平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并不会因此消失。军中清洗引发的恐惧、军心涣散带来的隐忧,以及国际观感的不信任,正在共同推动中国走向一个矛盾丛生的军事未来。阅兵越盛大,尴尬也就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