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再次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中共举行盛大的「93阅兵」,号称展现最新的军武进展,意图向世界释放「强军梦」的讯号。这场阅兵仪式不仅是内部政治宣传的工具,更是对外展现军事实力的舞台。中共官媒大肆渲染「战略威慑」、「现代化国防」,甚至以「超越美军某些技术」作为标语。但这场盛典却未能如北京所愿塑造威严形象,反而引发国际社会的警觉与反制,尤其是美国及其民主盟友纷纷强化军事合作,反映出中共的阅兵并非彰显实力,而是激化外部围堵的导火线。
阅兵场上的「纸老虎」
中共此次「93阅兵」展示了各式新型武器,包括匿踪战机、超高音速飞弹以及新一代无人作战系统。然而,专家指出,中共虽然在阅兵场上营造气势,但实际军工技术仍存在严重瓶颈。多数武器只是改良旧版装备的「翻新品」,部分装备更被质疑尚未完成实战部署。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就分析指出,中共的武器展示常存在「表演性大于实战性」的问题,许多装备仅在阅兵场合亮相,却在战场上鲜少出现。该报告形容,中共阅兵犹如「大国舞台上的幻影」,透过规模与排场塑造力量幻象,但缺乏足够的后勤与技术支撑。
此外,中共的国防开支庞大却效率低落。虽然军费多年高居全球第二,但大部分资金流向「面子工程」与军队高层贪腐。这使得「外强中干」的问题更加凸显,阅兵场上的武器看似先进,却可能只是「中看不中用」。
美国与盟友的战略反制
中共的「93阅兵」非但没有吓阻美国与其盟友,反而进一步加速了民主阵营的安全整合。阅兵举行后,美国国防部随即宣布将在印太地区举行一系列联合军演,包括与日本、澳洲、菲律宾的多边合作演训,以加强海空优势。
美国海军印太司令部更指出,中共透过阅兵营造的「军事压力」已经促使盟国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日本防卫省则在同日强调,将进一步加快国防自主与美日安保合作的步伐,并持续强化飞弹防御系统,以因应中共在区域内「不透明」的军力扩张。
欧洲方面,北约秘书长也罕见发声,表示中国的军事表演「不利于全球安全环境」,北约将加强与印太伙伴的交流合作。这显示,北京的阅兵行为,实际上正在推动跨大西洋与印太安全战略的融合,成为促使民主国家连手制衡的契机。
虚张声势背后的内政焦虑
阅兵不仅是对外的「军事秀」,更是对内的「政治工具」。专家普遍认为,中共选择在此时举行「93阅兵」,其真正目的并非单纯炫耀武力,而是出于内政压力。
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泡沫与地方债问题恶化,社会动荡隐忧加剧。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北京试图藉由阅兵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制造「外部威胁」氛围,以巩固政权合法性。然而,这样的策略虽能短期煽动爱国情怀,却难以掩盖经济与治理上的根本问题。
美国学者指出,中共阅兵的最大受众其实不是国际社会,而是中国人民。透过大规模的阅兵宣传,北京希望让民众相信「国力正在崛起」,进而巩固对政权的支持。然而,当阅兵与民生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时,这样的表演反而可能引发更多质疑与反感。
浪费公帑的「强国幻象」
每一次阅兵都耗费巨额公帑,据外媒估计,本次「93阅兵」的花费高达数百亿人民币,包括武器调动、场地维护、宣传成本与安保措施。对于一个正面临经济困境的国家而言,这样的开销无疑是对纳税人的沉重负担。
国际舆论普遍批评,中共所谓的「强国梦」正沦为一场消耗民脂民膏的幻象工程。对比美国与盟友专注于提升实战训练与联合作战能力,中共却将大量资源投入于阅兵的「舞台秀」,这种「表面风光、内里空虚」的军事展示,终究难以撼动现实的力量平衡。
结语
中共「93阅兵」本意在于展示军力,营造国际威慑效果,但最终却显示出一个「外强中干」政权的焦虑。它不仅无法改变区域力量对比,反而成为推动美国与民主盟友加速整合军事反制的催化剂。
阅兵场上的武器数组,虽然耀眼,却更像是烟火般的短暂幻象。当世界看穿这场「军武表演」的虚假与浪费,北京的阅兵不仅无助于巩固实力,反而会让中共陷入更孤立、更被围堵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