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即将在9月3日、举行一场为期70分钟的军事阅兵,为了这场阅兵,几乎让整个市区陷入瘫痪,包含办公大楼入口设置仿机场等级的安检、为了进行预演而封闭大范围道路、全面禁飞无人机、所有高架桥全天候进驻警卫,种种迹象都能显示,这场军事表演究竟有多重要。
事实上,这场在「胜利日」(Victory Day)举办的大阅兵,就是为了纪念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落幕。虽然西方欧美世界,普遍对这场阅兵更关注北京究竟要端出哪些新装备秀肌肉,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是否真如传言那样,将亲赴北京观赏阅兵。然而,对于中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此次93阅兵背后,似乎也打算进一步扩大争抢抗战的历史解释权。
在阅兵正式登场前,北京也发起一连串宣传活动,强调民众要对二战和抗战历史有「正确认知」,刻意凸显中国与苏联、在欧亚战场上对抗法西斯势力的关键角色。
《人民日报》还专门发布一篇评论,声称中国对抗日本的贡献,长时间被部份人士选择性忽视与低估,同时还并「刻意贬低与丑化」中国共产党的战时所有努力。文章指出,「这些无视铁一般的历史事实,忽略战争中丧失数千万无辜生命,反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这就是无耻的背叛行径。」
在中国国内普遍称为「抗日战争」的二战,中国境内的人员伤亡,估计落在2000至3500万人之间。其中包含1937年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中,被日军屠杀的30万人。
除了透过党政媒体进行文字宣传,近期上映的中国电影《南京照相馆》(Dead to Rights),就是主打大屠杀话题。该片自7月底上映以来,国内票房已突破26亿元人民币,成功达成历史宣传的功效。
虽然前述《人民日报》抱怨,中共在抗战期间付出的贡献和苦劳,长时间遭到外界刻意贬低忽视。但从现阶段中国国内针对抗日战争的描述,或是展览、文献内的纪录,不仅忽视承担与日本帝国军队主要正面战场的中华民国国军,甚至还将这群人直接抹去,刻意让他们「被隐形」,藉此突显自家部队的功劳。
充满政治暗示、历史解释权和大国博奕的阅兵,按照过往惯例,身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当天将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检阅广场上数万名解放军部队,预料欧美等多数领袖将缺席阅兵,甚至可能连驻中国大使都不一定会出席。少数可能出席的重要人物,大概只有普京和中亚、非洲等国元首,而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是否现身,也将是外界关注焦点话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