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2025年10月10日訊】今日焦點:中共現異常信號,李強即將訪朝鮮,習是否訪韓國成謎;經濟塌陷,還要唱讚歌?四中全會前,黨媒戲太多;昔日熱潮成往事,大陸樓市冷到抖。
中共現異常信號 李強即將訪朝鮮 習是否訪韓國成謎
中共當局宣稱,總理李強即將訪問朝鮮,但習近平是否前往韓國,卻無定論。對此,有分析稱,李強出訪朝鮮本就打破常規,而習近平訪韓卻懸而未決,這本身就不合理,其背後可能涉及中共權鬥。
10月7日,中共外交部正式宣布,中共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將在10月9日至11日率團訪問朝鮮,參加朝鮮勞動黨建黨80周年慶典,並進行正式訪問。
旅美政論家唐靖遠稱,按照中共慣例,這類「黨慶」活動屬於黨際外交範疇,通常應由中共高層主管黨務的官員,比如黨魁本人或者分管黨務系統的常委蔡奇出席。但這一次卻由李強出訪,這在中共黨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唐靖遠認為,這次李強代表中共出席勞動黨慶典,很可能是臨時安排的。他推測,金正恩參加「9.3閱兵」,與習近平見面,當時習很可能當面答應金將赴朝鮮出席閱兵式。金正恩回國後不到一個月,又派遣外交部長到中國,似乎是想將習近平訪問朝鮮一事進一步確定下來。但在最終,卻是李強出訪。他說,「這是一種非常規的安排,背後一定發生了非常規的事件,又出於非常規的原因,才會導致習近平沒有去。從正常來說,應當由蔡奇頂替習近平去朝鮮,但他也沒有去。」
加拿大華裔作家、資深評論人盛雪對表示,習近平不親自去朝鮮,可能跟他身體不好有關。這兩年,習露面的時候,看上去比較浮腫,走路也很遲緩。加上習近平的倒行逆施傷害了中共的核心利益,形成了很多敵對勢力。一般來說,黨魁身體不好的時候,與有重要會議要開時,中共內鬥會非常激烈。在這種時候,他是不會離開北京的。
與此同時,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將於10月底在韓國舉行,習近平能否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10月7日,中共外長王毅與韓國外長趙顯通話時,韓方提到習近平出席APEC事宜。但在中方的通稿中,對習出訪一事隻字未提。
此前,為了籌備習近平出訪韓國一事,中共駐韓大使館曾考慮包下首爾新羅酒店整棟大樓。該酒店為了滿足中方要求,單方面取消了八場婚禮,引發當地民眾不滿。9月27日,中共大使館被迫取消了對該酒店的預訂。這一事件,在韓國引發廣泛批評。
《朝鮮日報》曾報導稱,已確定習近平將在慶州逗留3天2夜,還計劃在慶州舉行美中、韓中首腦會談。
但直到目前為止,習近平訪韓一事也未確定下來。
對此,沈明室說,中共跟朝鮮的這種血脈關係始終是存在的,會本能地防範美國和韓國。不過,在韓國總統換人後,中共想要順勢分化韓國和美國的關係,所以目前中韓的關係很微妙。
盛雪認為,韓國新總統上台,按理來說,習近平應該藉由這個機會去跟他見面,以拉近與韓國的關係。如果習沒有去,應該是習身體的原因,或是因為權力鬥爭的因素。
至於和美國總統川普會面,盛雪指出,川普是一個很強勢的人,他在臨場發揮上特別有優勢;習則相反,他是一個非常沒有自信的人。比如,川普在第一任期時曾到中國訪問,從央視畫面可以看到,當川普一轉過頭來,習近平趕緊把他插在大衣兜裡邊的手拿出來,然後站得筆直。她說,從這個小動作就可以看出來,習近平在川普面前是非常膽怯的。也許,他並不想跟川普會面。這可能也是川普一直想和習面談,但習一直躲避的原因。
經濟塌陷還要唱讚歌?四中全會前黨媒戲太多
四中全會將至,從很多跡象來看,中共高層權鬥已進入白熱化。近日,中共《人民日報》連發八篇文章,大談「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話題。對此,有觀察人士認為,黨內鬥爭太過激烈,北京當局擔心在四中全會前出亂子,於是連發文章粉飾太平。但現在的經濟狀況如此糟糕,這些文章只會起到反效果。
從9月30日到10月7日,《人民日報》每天都會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欄目下,刊發署名「鍾才文」的評論文章。有消息指出,「鍾才文」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中央財經委員會文章」的諧音縮寫。
這8篇文章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在強調中國經濟依然充滿「韌性和活力」,風險挑戰雖多,但整體趨勢向好,甚至稱中共為世界經濟帶來的是「機遇」而非「衝擊」。
但這些說法,與現實經濟所遇到的困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目前,大陸許多企業已經破產倒閉,或者正面臨經營困境,地方財政更是捉襟見肘,普通民眾的消費信心也在持續下降。
前中國媒體人曾節明告訴,這些評論不過是「吹喇叭、抬轎子」,給習近平抹粉而已。
台灣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研究員沈明室對稱,這八篇文章有點「高級黑、低級紅」的嫌疑。表面上是在歌功頌德,實際上卻點出了不少經濟問題,讓人不禁反思,如果習近平的問題這麼嚴重,是不是應該換人來做。
旅美政論家唐靖遠對稱,這八篇文章,其實是中共在四中全會前的「維穩動作」。他分析,官方試圖通過這些文章為經濟「定調」,以免四中全會前,出現太多的負面輿論。但諷刺的是,這些文章將中共十八大以來,所有的經濟政策和其所造成的結果,都說成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產物,這就很有意思了,這就等於要習近平擔負起所有的責任。他說,每一篇評論的標題後面,都要用括弧來特別強調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專論,這真的很耐人尋味。
《聯合早報》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的話,《人民日報》的系列評論,其實是在為四中全會「統一思想」,為會議營造所謂的「正面氛圍」。在當前,中國內外對經濟的發展看法不一,部分聲音可能被視為不利於四中全會召開的氛圍。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也指出,官媒這種「喊話式宣傳」,其目的是穩定市場情緒,避免負面情緒擴散。但問題是,過度粉飾往往適得其反,讓民眾更為反感。
另外,前中共官員杜文曾在此前爆料,有來自體制內的消息顯示,北京的中央財政是「真的沒錢了」,與前蘇聯崩潰前所遭遇的財務困境,幾乎如出一轍。
昔日熱潮成往事 大陸樓市冷到抖
在往年,9月、10月是大陸房地產最為活躍的時候,因此有「金九銀十」之稱。但今年卻打破了這一慣例,往年熱鬧的樓市,今年卻異常的靜默,就連一線城市上海,也未能倖免。
上海財經博主「蛋小黃」指出,相較於往年的熱鬧景象,今年的十一長假,大陸樓市基本上都是鴉雀無聲的。他質疑,在市場急劇降溫的背景下,那些過往持續宣揚「房價永遠上漲」、「買房穩賺不賠」的「房吹」們,如今都去了哪裡?
在大陸樓市一片靜默的時候,大陸官媒報導稱,在政策利好與房企促銷的疊加下,上海新房市場在十一假期期間有所回暖,成交量為988套。但問題是,不管這一數據是否真實,上海二手房的表現卻冷得讓人心底發涼。
上海財經博主「忐忑的可樂餅」稱,10月1日到5日,上海二手房只成交了462套。他稱,要知道在9月份,二手房的成交量約為1.8萬套,日均成交量就有六、七百套。而10月份前5天的總和,還不及9月份1天的成交量。另外,2024年的十一長假期間,上海日均成交量在200套左右,是今年的2倍多。
如今,從房地產市場的整體來看,市場的信心,已經變得相當脆弱。
回顧2024年,上海樓市曾因「滬七條」政策出現短暫爆發,單日成交量一度突破1千套。但那股熱潮並沒有延續到今年,「金九銀十」的慣例已被打破,這說明潛在買房需求已經被提前透支,如今市場重回理性。
不僅是上海,同為一線的廣州也是同樣的狀況。陸媒稱,在假日期間,廣州一些樓盤幾乎沒人看房。有業內人士透露,除非房價有明顯的優惠,否則成交非常困難。廣東中原地產總經理黃韜指出,目前熱銷的新盤在市場上約占一成左右,大多數項目存在去化壓力。
國內大型二手房機構數據顯示,9月雖被稱為金9,但在今年9月,二手房的成交量仍在持續下滑,比8月份降了3%。
房地產經濟學家鄧浩志稱,今年9月,北京、上海、深圳因為限購放鬆,二手房成交量略有回升。而其它城市幾乎全線下跌,比如廣州、杭州這樣的熱門城市,其環比降幅分別達到10%和12%。不僅如此,二手房的成交價格也在持續下降,同比跌幅約在10%至12%之間。他警告,如果「金九」都這麼慘淡,那「銀十」之後,樓市會更加低迷。
與此同時,社媒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以前天天聊樓市的自媒體帳號,如今有超過九成不再發布相關的內容。傳統媒體的報導也大幅減少,這是因為,媒體被當局要求做「正面報導」,而現實卻過於慘淡,難以擠出好消息。有業內人士無奈地表示,現在上電視接受採訪,只能講好的一面,為了完成要求,他們只能將一點點利好信息,拼湊成一條新聞。
有分析稱,今年十一長假,房地產的銷售情況,或許已經成為中國樓市的一個縮影。新房還能靠促銷勉強支撐,而更具市場風向標意義的二手房,其市場的低迷,說明真實的房地產市場,比官方宣布的更寒更冷。
——《佳音時刻》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