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中共四中全会结束后,中共喉舌《人民日报》相继刊登了部分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关于四中全会的系列文章,基本是官场套话,并无看点。这些文章提及习近平的次数多少不一、差距较大,算是有些不寻常。但11月12日张又侠的文章多达20次提及习,显得很不寻常,政治局成员们对四中全会的平庸书面表态忽然掀起了波澜。
张又侠忽然突兀「捧习」?
11月12日的《人民日报》第6版刊登了张又侠的署名文章《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文章开篇就提及了「习核心」和习的「强军思想」,逾4,700字的文章中总计提及习20次。这与11月3日张又侠在全军学习四中全会精神首场报告会上的态度对比鲜明。
11月4日的《人民日报》第4版曾报导《全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首场报告会举行》。当时的报导中,张又侠提及了习近平的讲话,提及了「两个确立」;但没有提到「两个维护」;也没有提及习的「强军思想」,而是称「强军实践」。
8天后,张又侠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却连续提及习20次,几乎在每一个重要段落都提到了习。
中共军队曾在四中全会前独自抛出了何卫东、苗华等9名上将的处理结果,颇有逼宫之意。尽管四中全会并未发生外界预计的重大人事变动,但习近平提拔的军队高级将领要么被官宣落马,要么被消失,外界普遍分析习近平实质上失去了军权。张又侠被认为实际在掌控军队,之前的表态也尽量淡化中共党魁。
11月5日,习近平在海南三亚参加福建号航母交付仪式,张又侠并未陪同,原本应现身的中共海军和南部战区主官也没有亮相,仪式规模大幅缩水。党媒报导还拖延了2天才发布。这些迹象似乎进一步显示军队不愿再为中共党魁捧场。
此时,张又侠忽然发文「捧习」,显得十分突兀。张又侠的文章与之前一些政治局常委、委员的同类文章也有很大不同,背后似乎透着蹊跷。

4个政治局常委的文章
10月30日,《人民日报》首先刊登了李强的文章《「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约5,000字的文章总计提及习4次,其中2次后面跟着「党中央」,2次涉及「习思想」,但并未说习近平对制定「十五五」规划起了什么作用。这篇文章没有「捧习」。
10月31日,《人民日报 》刊登了王沪宁的文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逾4,700字的文章中总计提及习14次,每个主要观点几乎都引用了习近平的话,比如「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内循环」等;还称要学习习近平关于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王沪宁仍在「捧习」,因为这些口号应该主要是他帮习近平杜撰出来的,他不能否定自己。
11月3日,《人民日报 》刊登了蔡奇的文章《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超过5,000字的文章中总计提及习7次,主要是提到「习思想」,但没有再说学习「习思想」要「入脑入心入魂」之类的话。作为习近平之前的铁杆,蔡奇的文章不算「捧习」,多是中规中矩的标准套话。
11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丁薛祥的文章《「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超过5,000字的文章中总计提及习7次,也不算捧习;而且在第一段提及「习思想」时,把马、列、毛、邓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先放在了前面,与上述三个政治局常委不同。
暂时没有看到《人民日报》刊登赵乐际和李希的文章,从11月5日起,其他一些政治局委员的文章相继出现。
其他政治局委员的文章
11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王毅的文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约5,000字的文章中总计提及习15次,包括多次强调习的「外交思想」。王毅仍在「捧习」,他不能否定习的「外交思想」,否则就等于否定了他自己过去12年多的外交工作。
11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刘国中的文章《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逾5,000字的文章中总计提及习3次,没有「捧习」。
11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李书磊的文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5,000多字的文章中总计提及习8次,算在某种程度上「捧习」。
11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李鸿忠的文章《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逾5,000字的文章中总计提及习15次,李鸿忠仍在「捧习」,但没有了以往露骨表忠的话。
11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何立峰的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逾4,800字的文章中总计提及习3次。何立峰应算习近平的贴身跟班,外出时基本不离左右,但四中全会后的书面表态没有「捧习」。
11月12日 ,《人民日报》刊登了张又侠的文章。至此有4个政治局常委、6个政治局委员发文,在四中全会后做出书面表态。张又侠的文章提及习20次,是所有人中最多的。
前面9人中,有4人仍在「捧习」,1人某种程度上「捧习」,4人基本没有「捧习」,算一半一半。2个政治局常委赵乐际、李希似乎暂时被略过;其他政治局委员按照以往的排名,马兴瑞、尹力、石泰峰、李干杰也暂时被略过。不知他们是不愿意发文表态,还是没有被安排。
何卫东已经落马,张又侠之后,还有6个政治局委员,可能也会被安排发文表态。
政治局成员们的文章,应该基本是秘书们写的,但政治局委员自己会审稿;《人民日报》发表前,应该还有人最后把关审核,但基本上维持了原稿的大体内容。这些文章提及习的次数多少不同,差别很大,似乎没有经过统一调整。
然而,仔细阅读张又侠的文章会发现,每一处插入习近平的话,与后面的内容虽有关联,但过渡明显不够平顺,应是出自不同人之手。最可能的是文章初稿完成后,在审核过程中,每一个重要段落都被有意强行插入了习近平的话,文字不大通顺。
张又侠「捧习」?还是「贬习」?
新华社网站首页曾转载了政治局常委的文章,但未见转载其他政治局委员的文章,唯有张又侠的文章被转载,明显得到了不同的安排。
张又侠的文章笼统提到了习的「强军思想」,但没有系统的内容阐述。特别是「十五五」期间的军队规划,按照所谓「军委主席负责制」,本应由习近平本人提出相关的具体规划、至少要有思路,结果却由军委副主席张又侠撰文描述,军委主席反而更像靠边站了。
习的所谓「强军思想」只是一些零碎的口号,既无新意,也无真正的指导意义。比如,2013年3月,习近平在中共人大会议期间对军队代表团训话时称,「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是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句话在张又侠的文章中没有被提及。
文章提及「十五五」时期军队的重点任务时,仅笼统引用了习近平的话,其余内容实际是军委副主席张又侠的一些想法,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这一关键议题上竟然让位了。
文章最后谈到「十五五」时期军队现代化的质量效益问题,继续套用习近平的一些话,提出要「严把关、抓督导,确保质量托底、能力托底、廉洁托底」。这更像是在暗示之前军队装备的质量「不托底」,廉洁也「不托底」。
张又侠和一些高级将领不参加福建舰交付仪式,新华社则称习近平「亲自决策」,似乎是在推责。习近平一手提拔的军队高级将领大量出事,越反腐越腐败,军委主席责任最大。
文章提出「成本控制和经济可承受理念」,和「走高效益、低成本、可持续发展路子」,以及「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出效益来」。这些都像是对过去的某种否定。
文章还称要「纠治脱离实战、重复分散、粗放低效等问题」,点出了「以往一些规划任务推进不理想……政策制度不够配套」、建设「中梗阻」、跨域协同「老大难」等问题,并提出「加强军事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合成谬误、分解谬误」。
担任了军委主席13年的习近平,对这些问题的责任同样最大。张又侠的文章提到习20次,似乎在「捧习」,但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实际在「贬习」。
结语
中共政治局成员接连发文对四中全会表态,也相当于对习表态,尽管态度不一,但因官话连篇,基本无人关注。张又侠的文章忽然突兀「捧习」,还被新华社特别转载,意外掀起了波澜。
中共军委主席没有对「十五五」时期军队的重点任务做出规划,反而由军委副主席发文阐述。张又侠的文章貌似「捧习」,同时又在「贬习」,故意而为的维护「核心」和虚构的「团结」,再一次透露了中共艰难维系政局的尴尬。
四中全会虽然僵局难破,但中共权力架构包括军队指挥系统仍在继续发生变化,中共表面上不愿被外界看破,但似乎又在有意无意地透露变局的信号。中南海这种不伦不类的运作机制,正在成为北京政局的新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