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近日宣布自2025年6月9日起,对沙特阿拉伯、阿曼、科威特与巴林四国持普通护照人士试行免签政策,期间为一年,赴中经商、观光、探亲、访问与过境皆可免办签证。至此,中共已对全部六个海湾阿拉伯合作理事会(GCC)成员国完成免签开放,成为其所谓「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新展现。然而,这样的单方面开放,其实更像是中共处于经济焦虑与国际孤立下,操弄统战与形象工程的权宜之计。
表面上,中共此举显示对外关系的积极布局与诚意,但事实上,这种「单方面免签」并未带来双边互惠,也未落实于普世价值之下的开放交流。这些中东国家虽可免签赴中,但中国人民若想造访这些国家,依然受限于繁琐的签证制度与审查。所谓「开放」,实则是选择性、方向性的操作,是中共将自己包装为「文明互鉴」的倡议者,实则更深层意图是稳固与中东产油国的战略与经济合作关系。
尤其在欧美对中科技封锁、投资撤离潮兴起的背景下,中共亟需寻找替代性的经济命脉与国际舞台的支撑者。中东这些资源丰富而政治保守的国家,对中共的极权统治并无抵触,因此成为最佳的外交突破口。免签只是工具,其目的是引入资金、石油技术与联合国支持,更进一步削弱西方制裁与人权压力的效果。
值得警惕的是,中共一面对这些伊斯兰国家释出善意,另一面却在新疆持续压迫穆斯林少数民族,甚至建立集中营与大规模监控体系。这种双重标准正是中共外交的虚伪象征。当北京高调宣称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中体验「优质产品」与「多元消费」,却不准本国人民在街头自由集会,不准记者独立采访,更不准公民在网络上自由发声,这样的开放又有多少诚意可言?
再从策略角度看,中共此举也是一种国际舆论场的布局。与其让免签政策服务于人民的自由流动与思想交流,不如让它成为笼络国际盟友、削弱西方对其批评的外交筹码。以「开放」包装统战、以「便利」掩饰极权,是这套免签政策背后的真实逻辑。
总而言之,中共单方面推动免签政策,并非源于对外国人民的善意与信任,而是出于统战扩张与经济利益交换的冷算计。在强权主义未改、内部专制深化之际,一切外交柔性操作都应被视为战略工具而非文明进步。国际社会在与中共互动时,更应看穿其策略性包装,避免被其话术蒙骗而丧失对自由、正义与人权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