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靠投资制造业出口支撑中国经济。有美国专家质疑,北京还能维持目前的制造业投资速度多长时间?
前美国贸易和财政部官员布拉德‧塞斯特(Brad Setser)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除了比亚迪,中国电动汽车几乎无法盈利,连带的钢铁行业需要收缩,太阳能光伏(PV)行业也是供应过剩。塞斯特目前是纽约智库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研究员。
根据中共官方数据,来自基础设施投资(通常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资金)抵消了房地产投资的下降,主要的投资增长集中在制造业,以汽车为首。
如果按月计算,中国增加了每年约4,000万辆汽车的产能,但国内汽车需求持平于2200万辆左右,其中一半已是电动汽车。因此,电动汽车很难再通过蚕食燃油汽车份额来实现增长。
面对国内汽车需求已饱和,唯一剩下的出口这条路也走不通。中国汽车出口近期增长迅速,乘用车出口首次超过500万辆。塞斯特估计,中国汽车出口顶多稳定在每季度150万辆/每年600万辆左右。
从长远看,许多资本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都在被迫转型,希望大幅增加产能、实现盈利。
「房地产投资不太可能短期内复苏,因为投资下降幅度仍远小于新开工下降幅度,因此投资对增长的周期性贡献看起来要么来自制造业,要么不存在……」塞斯特警惕地写道。
北京应对经济疲软的方案是为以电动汽车为主的制造业注入强心剂,但代价却是海外国家的就业市场。
《华尔街日报》在「北京为何要启动新一轮贸易战」的文章中说,中共政府有一项大胆但冒险的盘算:希望通过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来恢复中国的经济活力,增强工业韧性,同时又不会引发太多国际上的抵制。
报导提到,中共政府的政策顾问以及为中共官员提供咨询的商界人士表示,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导致中国经济出现数十年来少见的疲软境况。
中共党魁要求下属加大力度推动国家主导的制造业模式。
报导引述中方政策顾问的话说,党魁有两条指导原则,第一个是,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工业供应链,谨防西方国家实施制裁。第二个是,党魁从骨子里反对美国式消费。北京除了通过投资出口来稳定疲软的经济和创造就业,同时弥补国内建设的损失之外,近乎别无选择。
但是这种中国制造2.0已在全球遭遇抵制和警惕,因为中国在制造业产出已接近全球工厂产量近三分之一,只要它扩大生产份额,就会挤占其它国家原来的份额。
《华日》说,政策顾问以及与中方官员讨论过的人士表示,官员们现在正大力否认中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因为北京不想为美欧等方面加征关税或采取其它报复性行动提供理由。
不过,习近平的一些亲密副手在内部提出担忧,政府支持可能导致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降低这些行业在商业上的可行性。
如前中欧商会主席、现任华盛顿咨询公司DGA Group合伙人的伍德克(Joerg Wuttke)所说,「大家都在中国生产,却没有人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