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并屠杀平民震惊全球,以色列也对哈马斯展开报复。由于中国表明支持哈马斯,在中国与国际网络上都引发激烈的争论,中国外交部助理部长兼新闻司长华春莹为此在社群媒体X(推特)上发文为中国与以色列关系缓颊,特别提到上海有一座犹太难民纪念馆,让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的故事再度成为中以关系的焦点。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原址是上海现存2座犹太会堂之一的摩西会堂(Ohel Moshe Synagogue),它是由最早移居上海的犹太人于1907年建立。二次大战爆发后,因纳粹德国的迫害,1938年至1941年间有大量犹太人逃难避居上海,聚居在摩西会堂附近,人数最多时达2万多人。
由于当时上海是日本占领区,犹太难民们的居住区被划定为「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范围包括舟山路、霍山路、长阳路等面积不到2.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隔离区内居住环境非常拥挤、卫生条件很差,但避难的犹太人与当时的上海居民和平相处,一起在日本人的管治下共度难关。直到二战结束后1949年中共建政,这些犹太人才陆续离境。
许多到上海犹太人也融入了上海社会,其中有些人与上海市民结婚,许多犹太音乐家也把音乐技艺传授给爱好音乐的青年。例如出生于德国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与钢琴家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当时携妻子和岳母逃至上海,以演奏和授课维生,他教过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了中国音乐界的名人。另外还有一对德国犹太音乐家兄弟,在上海组织乐队制作流行歌曲唱片,大幅改变了中国流行歌曲的风貌,并让其他国家更了解中国流行音乐。
198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在潘光教授的推动下成立上海犹太研究中心,1994年筹划成立上海犹太纪念馆。在潘光的追查下,透过美国「犹太人救命签证」组织协助才发现当年为犹太难民签发上海签证的是当时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何凤山,可惜循线找到何凤山时他已去世一年多,只能凭他所著的一册《外交生涯四十年》的回忆录来还原部份经过。
据《国际义人何凤山》一书记载:1938至1940年间,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馆平均每月签发500多个签证,有时一个月甚至签发900个,以此加上签证编号推算,何凤山至少签发了4000份给犹太难民的救命签证。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并不同意给犹太难民发签证,何凤山此举是违背政策指令的行为,因此也从未与外人提起,连他的女儿知道的都极其有限。何凤山的事迹被发掘后,因电影《辛德勒名单》得奖走红,媒体送他一个「中国的辛德勒」的封号,以表彰他救助犹太难民的义举。
上海犹太纪念馆曾有多位各国政要前往参观,包括前以色列总理拉宾(Yitzhak Rabin)、前德国总理施洛德(Gerhard F. K. Schröder)、前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柯林顿(Hillary Clinton)、前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Ehud Olmert)和前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Thomas Klestil)等人。拉宾在参观时纪念馆还留言称赞当年的犹太难民居住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
以色列与中共建交后,基于二战时期上海曾庇护大批犹太难民,加上期望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获得支持,以色列也全力提供中共极为需要的国防军事技术。其中包括全套空空导弹技术、坦克热护套技术、航空发动机技术、电传系统与鸭翼结合技术、无人机与空中预警机技术,还为中共明级潜艇进行升级,以及培训中共特战队等等。
此外,在民生方面以色列还提供大量农业技术、海水淡化、发电厂、煤化工业、机器人远程医疗会诊和多功能防疫区技术等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顶尖技术支持。有些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中共为了地缘政治因素支持哈马斯,可能让顶着美国压力向中国输出军事技术的以色列感到寒心,对未来中以之间国防与民生技术的交流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华春莹针对这次北京在以巴冲突中支持哈马斯的立场进行表态,很显然是依循中共数十年来支持巴勒斯坦的一贯立场,但是又特别提到上海犹太纪念馆,而且还是以英文与阿拉伯文发文。此则推文声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去的悲剧不应该重演」,这等于是把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模拟以色列对哈马斯屠杀以色列平民进行报复,这种怪异的逻辑令人费解,除了引发争议之外,恐怕在国际上也很难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