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訊】(記者楊旭綜合報導)10月份中國城市地鐵客運強度連續8個月下降,2/3的城市未能達到建設要求,而客運強度正是今年多座城市地鐵規劃未能獲批的主要原因。隨著房地產市場長期下行,地方財政「過緊日子」成為常態,中國地鐵瘋狂擴張時代已經結束。
地鐵客流強度連降8個月 2/3城市不達標
中共交通運輸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0月,全國軌道交通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04萬人次/公里日,同比降低5.7%。
《中國經營報》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全國城軌客運強度已連續8個月出現同比下滑。今年3至9月,客運強度同比降幅分別為4.3%、4.3%、3.5%、3.8%、5.7%、4.9%、3.3%。
客運強度是指線路日均客運量與線路運營長度之比,反映線路單位長度上每日的載客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線路的運營效率。
根據中共發改委的地鐵規劃獲批條件,預期客運強度不低於0.7萬人次/公里日,但10月份在已開通地鐵的50多座城市中,總體客運強度達標的不足1/3。客流強度超過1萬人次/公里日的也只有8城:深圳、廣州、上海、北京、長沙、西安、哈爾濱、蘭州。
地鐵擴張「踩剎車」 狂飆時代結束
在這輪房地產危機爆發之前,中國地鐵建設一路狂飆。據公開資料,2008年之前中國只有10城開通地鐵,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長春、大連、武漢、重慶、南京等。
隨後,在「四萬億」投資、房地產熱潮催化之下,地鐵迎來狂飆式擴容,2015年覆蓋超20城,2019年超40城。
2024年以來,中國許多城市「十四五」期間的在建地鐵項目相繼完工,陸續開始申報新一輪地鐵規劃,不過多地因客運強度導致規劃未能獲批。
「全景財經」11月19日報導,2024年前後,重點城市集體迎來新一輪地鐵規劃審批期,但迄今為止,只有成都獲批,其它城市,不管是一線城市還是省會,至少還有20多座地市的新一輪地鐵規劃仍舊懸而未決。
記者梳理發現,最近一年來,寧波、青島、哈爾濱、洛陽和西寧等多座城市的地鐵規劃未能獲得發改委批准。
11月17日,寧波發改委在回覆網友提問時表示,本市軌道交通客流強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暫不具備報批第四期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的條件。
2025年10月,寧波軌道交通客流強度為0.45萬人次/公里日,遠低於中共國務院「52號」文件0.7萬人次/公里日的要求。
今年9月,青島下轄平度市市長張宏業做客「民生在線」欄目表示,青島地鐵14號線項目,受制於國家政策收緊與項目本身客流效益、通勤客流規模、大型客流點等指標約束,目前暫時無法實施。
同月,洛陽交投在回覆網友問詢時表示,洛陽地鐵二期受客流強度等指標約束,申報條件暫不成熟。
哈爾濱地鐵集團在去年2月回覆網友詢問時則表示,由於哈爾濱市債務率指標不符合審批要求,地鐵5號線無法獲得國家批覆,暫不能開展相關建設。
地鐵靠土地盈利模式失效 轉向「節流、調價」自保
一位軌道交通運營企業人士對《中國經營報》分析稱,隨著地鐵線網規模不斷擴大,新增里程更多向遠郊區鋪設,新線路客流培育需要更多時間,導致整體客流強度被攤薄;此外,網約車、電動車、共享單車等多元化出行方式的普及,也對地鐵客流形成了一定的分流效應。
不過根本原因還是地鐵原有盈利模式的失效。過去二十多年,地鐵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軌道+物業」的模式:通過地鐵建設拉升周邊地價與房價,再以土地收益反哺運營。
以深圳地鐵為例,2022年其票務收入僅36億元,而房地產開發收入卻高達160億元。然而,隨著房地產市場降溫、土地出讓困難,這一循環被打破,地方政府難以繼續補貼地鐵虧損,運營企業不得不轉向「節流」自保。
報導說,5月8日起,佛山地鐵集團運營的所有線路提前30分鐘收車,列車發車間隔時間相應延長。在此之前,佛山地鐵站廳燈光昏暗、電梯「停運節能」、列車體感「悶熱」,不少乘客對此怨聲載道。
在服務質量下滑的同時,多地地鐵票價卻悄然上漲。昆明、重慶已實施調價,廣州也通過調整計費規則實現「隱性漲價」,乘客陷入「多花錢、少服務」的尷尬。
中國地鐵陷入高負債、高虧損窘境
隨著中國人口減少,房地產危機爆發,地方財政「過緊日子」成為常態,地鐵靠土地財政補貼維持的問題逐漸爆發出來。
中房網報導,2024年度數據顯示,扣除政府補貼後,全國28個主要城市的地鐵公司中,有26個城市處於虧損狀態。
2024年度,深圳地鐵集團虧損334.6億元,而它曾經是全國最會賺錢的地鐵公司。扣除政府補貼後,2024年度,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虧損216億元,天津軌道交通集團虧損35.49億元,南京地鐵集團虧損53.84億元,瀋陽地鐵集團虧損23.72億元,青島地鐵虧損88億,成都地鐵虧損近70億,寧波地鐵虧損75億。
高負債也是各大城市地鐵公司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窘境。「武漢地鐵網」報導,目前全國地鐵公司總負債超過4萬億元,一些公司負債率超過80%,每年的利息負擔非常沉重。其中武漢地鐵的負債超過2000億,每年利息都要達到百億,大部分城市地鐵的負債率為50%—80%左右,蘭州地鐵負債率最高,達到82%。
中國地鐵虧損的三個原因
該網分析,中國地鐵大範圍高額虧損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建設成本高,二是運維成本高,三是盲目擴張遇上了房地產危機。
建設成本高:地鐵每公里的造價達到七八億左右,遇到地形複雜的每公里需要花費10億。以上海為例,上海地鐵19號線每公里造價高達20億,遠遠超出其它地鐵的造價,再算上房屋拆遷、管道改道等支出,整體的建造成本就會居高不下。
運營維護成本高:根據重慶地鐵發布的報告,運營成本達到60億,其中人工成本達到32億,占比達到53%。而北京地鐵運營一年的電費就達到10個億,後期維修費用8個億,折舊費用80億,人工成本接近30億,再加上其它相關後期運營費用,每年的運營成本接近150億。
盲目擴張疊加房地產危機:在房地產快速發展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地鐵站周邊地價上漲,住宅、學校、醫院和商超也會相繼建設,大量人口聚集,對地鐵帶來正向收益。但是當房地產下行,城市大規模擴張時代結束,土地和周邊商業帶來的收益縮水,盲目擴張的弊端就會顯現出來。
責任編輯:孫芸#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Security personnel wearing protective clothing to help stop the spread of a deadly virus which began in Wuhan, check the temperature of people using portable devices and an advanced thermo camera (L) at a subway station entrance in Beijing on January 27, 2020. - China on January 27 extended its biggest national holiday to buy time in the fight against a viral epidemic and neighbouring Mongolia closed its border, after the death toll spiked to 81 despite unprecedented quarantine measures. (Photo by NICOLAS ASFOURI / AFP)
圖為2020年1月27日北京地鐵站入口處。(Nicolas Asfouri/A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