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眼皮重,躺在床上思绪却如万马奔腾,越想睡越睡不着,越累越翻来覆去。台北荣总遗传优生科主任张家铭指出,这就是典型的「情绪相关失眠」,这类失眠往往伴随焦虑、压力荷尔蒙皮质醇过高,就算服用安眠药也无效。然而,研究证实藉规律运动能帮助大脑安静下来。
张家铭在脸书专页「基因医师张家铭」发文分享,「情绪相关失眠」不只是睡不着那么简单,往往伴随焦虑、情绪不稳、自律神经失衡、压力荷尔蒙皮质醇过高。大脑长期处在「开机」状态,身体自然无法休息。很多人试过安眠药、冥想、助眠茶,但真正能让脑子慢下来的,不是外力,而是「运动」。
2025年发表于《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的报告,透过整合了23项临床试验、1836位有情绪相关失眠的患者,结果发现:规律运动不只是改善睡眠质量,更能安抚过度活跃的大脑。尤其是「混合运动」,结合有氧运动与阻力训练,效果最显著。主要在于,这类运动能调节下视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降低皮质醇浓度,同时提升副交感神经活性,帮助我们从「战斗模式」切换回「修复模式」。
张家铭提到,对情绪型失眠的人来说,重点不是运动的强度,而是节奏。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游泳、脚踏车、伸展搭配轻重量训练都可以。这样的运动能帮助血清素与多巴胺平衡,让脑部放松、心情稳定。
如果民众属于容易焦虑、脑袋停不下来的型态,张家铭建议加入身心运动,像是太极、瑜伽、气功或深呼吸练习,会让效果更明显。这类运动透过稳定呼吸与缓慢动作,刺激副交感神经,减少睡前的脑内杂音。
张家铭总结,失眠是因为白天没时间停。当民众被工作、讯息、焦虑推着跑,整天都在输出,没有片刻放空。于是眼睛闭起来要开始睡觉时,它反而开始「清账」,想工作、想家事等,因此,运动正是让压力找到出口的最好方式。当身体在运动中释放能量、加速代谢、促进内啡肽分泌时,脑子也得到「喘口气」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