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进入二十大阶段已满周年,但过去按惯例会在10月或11月举办的「三中全会」却毫无动静,眼看已经进入2023年的尾声,会不会赶在12月底前达标举行?恐怕是谁都说不准。按理来说,中共每个阶段的三中全会都有着深层的意义,聚焦在经济发展的议题,也会是新一届次的中共领导班子展现国家发展的雄心;然而,中共二十大运作至今,似乎弥漫着不同于过往的氛围,至今还未召开三中全会,原因为何?可能背后隐含的问题并不简单。
习的困境?「沪巡」却不开三中全会
习近平在去年(2022年)顺利延任第三任期,这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局势,也打破了邓小平掌权后所建立的各种惯例和模式,习近平不只有意要终身掌握政权,更是意图带领中国走回毛泽东时期的计划路线,这从中共十九大时,不断强调党对于各个层面的领导,以及从法制的途径来强化「安全」的重要性,可以说习近平巩固了中国的极权主义,一改过去江朱时期、胡温时期有脆弱迹象的统治模式,而原本可预测性的「隔代指定领导」,也在习近平手上终结。
全面掌权的习近平,习近平一人得道的中共二十大,理应可以建立新时代的统治模式,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清一色是习家军,人事晋升的安排又异于往常,显然,习近平极力打造以他为核心的党政团队,而不是过去党内派系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换句话说,以习近平的权势地位,理应是无人可撼动,倘若三中全会要不要依惯例办理,是习近平说了算的话,那就算不是如期召开也不会太奇怪才是,问题是,真的是如此吗?习近平或许不需要解释任性的理由!
不过,吊诡的是,习近平近日前往上海考察,也提及提高上海的角色与功能,招商引资仍是中国的发展重点,如果将习近平前往上海比喻邓小平的「南巡」,确实可以解释习近平有要展现对经济的重视态度,进而作为举办三中全会的准备。只是,邓小平当年的南巡动作是要确保改革开放的路线,以解决党内「红与专」的争论;那习近平呢?习近平在「拜习会」后,高调出现在上海,难道也有着内部矛盾吗?是不是有声音要挑战习路线?只好藉由「沪巡」来转移内部压力?
习的任性?中国政经发展愈不确定
回顾中国发展的路径,上海虽然有着国际化的条件,但这是传统的既定印象,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并不是邓小平规划「先让部分的人富起来」的首选,反而是被刻意压制经济发展的城市,相较深圳、珠海、汕头及厦门等经济特区,上海一直是保有公有体制色彩,经济发展动能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上海却出现特殊的现象:「周日工程师」,当时许多高端人才利用周末前往其他地方赚外快。
习近平前往上海考察的内心故事是什么?是为了自证持续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路线?还是意有所指凸显上海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角色?以上海作为中国连接全球的重要城市来看,习近平的「沪巡」有着对外传递中国不会与国际脱钩的意味,而这正好解释了他与拜登会面时姿态放软的原因,「中国正面临着压力」,经济下行、市场疲软的问题,让习近平三连任后第一年的执政成绩惨淡,这也可能是三中全会推迟未办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中共进入二十大后,并没有因为习近平全面掌权而一帆风顺,不仅仅是经济颓靡难复苏,政治风暴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破例拔擢上位的外交、国防首长身陷牢狱,拔除部长、国务委员一职,但仍保有中共中央委员的身分,至今生死未卜,如此吊诡的情节,是否代表着习近平的难堪处境?习近平的权势无人可左右,但却有着「稳而不固」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习近平的任性妄为,三中全会何时召开?恐怕跟中国政治情势一样,将愈来愈难预测。
作者》吴瑟致台湾智库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大学兼任助理教授、台湾韬略策进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