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訊】多所中國高校的教師為完成動輒數萬元的經費考核指標,並在晉升或績效考核中過關,被迫自掏腰包甚至舉債完成任務,也有拒絕造假的老師遭辭退。高校這一畸形經費考核指標正在多地蔓延,引發輿論關注。
高校畸形的經費考核指標 教師掏錢保工作
據鳳凰網報導,近日,中國多地高校教師,特別是文科教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核重壓——必須完成高額「橫向經費」到帳任務。這一硬性指標已與職稱晉升、績效考核乃至崗位續聘直接掛鈎,逼得眾多教師不得不自籌資金甚至貸款度日。
所謂「橫向經費」是高校科研經費的一種,是指高校從企業或社會機構獲得的科研資助,用於衡量產學研合作成果的指標。該經費與國家和地方政府立項資助的「縱向經費」相對。
據報導,在西安一家民辦本科院校,學校給文學院下達了702萬到帳的指標,助教被硬性攤派4.5萬元的橫向經費任務。文學院教師普遍反映,文科專業根本無法像理工科那樣通過技術服務獲取此類經費,完成任務幾乎不可能,但該校院長在動員大會上竟公開「支招」:如果你能拉來橫向科研項目,那是你的本事,如果你拉不來,你就去找一個公司做假合同。院長暗示老師自掏腰包,可以用分期付款形式完成指標。院長還威脅,「要麼走帳,要麼走人……」
為了保住這份至少還體面的工作,很多教師不得不花錢。一名文科教研室主任坦言,他曾自掏9萬元「過帳」完成任務,事後成功報銷。另一名教師透露自己貸款8萬元應付檢查,「一年後全款付清,報帳環節沒問題」。
在小紅書上搜尋「橫向課題」,會出現許多帖子在交流「花錢自保」經驗。在天津,有教師賣掉住房,拿出40萬元給學校「充值」橫向經費。
(網頁截圖)
有的教師堅持原則遭學校解聘
高校橫向經費造假問題越演越烈,已形成灰色產業鏈,出現以此為生意的專業中介,為教師提供一條龍的虛假合同和報銷經費服務。
據報導,也有教師不願在職業履歷上留下無法抹去的污點,拒絕做經費造假的事。西安的唐文生(化名)老師因堅決拒絕簽署虛假合同而被學校解聘。與他一同拒絕同流合污的還有該文學院另外6名教師,他們也因拒絕「配合」而被集體辭退。
山東文科講師王森(化名)最終因無法承受高額橫向經費任務和對學術環境的徹底失望,選擇主動辭職,轉行從事教育諮詢。
報導說,這種「逆向淘汰」機制正在驅逐真正有學術操守的教師,留下的是那些願意與虛假數據共舞的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後劉一均(化名)觀察到,如今高校的考核邏輯是「要麼給我名聲,要麼給我金錢」。
對於高校對科研經費的這一亂象,多名受訪教師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國家學位授予政策,因為中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橫向經費」指標納入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的評定標準。這一政策使得眾多二本院校為了「保本申碩」而向教師層層加壓,一本院校同樣面臨衝擊「雙一流」的巨大壓力。這種自上而下的指標傳導,最終將壓力全部轉嫁給最基層的普通教師。
報導說,這些案例清晰地勾勒出當前部分高校畸形考核體系對教師群體造成的巨大傷害。原本應該潛心治學、教書育人的象牙塔,正在變成充滿功利色彩的名利場。
高校教師承受多重壓力
「橫向經費」指標造假只是當前高校亂象的一個縮影。報導說,除了經費壓力,教師們還要承受多重壓力:繁重的行政事務、不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以及教學過程中的「數字化監管」——「無感聽課」系統監控課堂,「抬頭率」成為教學質量指標,讓教師們在監控中如履薄冰。
江蘇文科講師石雲(化名)感慨,傳統印象中高校教師工作穩定、時間自由的美好形象早已成為過去式。如今的高校教師身兼數職,常態化加班已是家常便飯。
網友評論
網友紛紛對高校「橫向經費」指標造假現象表達了震驚和不滿:「這太令人震驚了,教師應該得到支持,而不是為了完成學校資金任務而承擔經濟負擔。強迫貸款或自掏腰包完成任務,已經觸及道德底線,也暴露了高等教育體系的嚴重問題。」
「上班要貸款,這怕是比買房買車更魔幻的『剛需』。」
「這個確實成了普遍現象了,無論好的差的高校都這麼搞,具體原因還不清楚。」
「人頭稅擴大化,除了向學生攤派學習費補課費,現在老師也要交教學費了。共產黨的天下,誰都要跟共產黨交保護費。」
責任編輯:李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