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訊】(記者李言綜合報導)在經歷了新冠(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後對歐洲電動汽車(EV)電池工廠的投資熱潮後,中企在歐盟投資浪潮正遭遇寒流,而北京實施稀土出口限制讓這場寒流雪上加霜。
儘管中國對歐洲的「綠地投資」(新建項目)在過去幾年曾占據主導地位,但如今,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歐盟祭出反補貼大棒,以及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需求放緩等多重因素疊加,2025年正被業界預期為中企對歐投資「暫停年」。
其中最具標誌性的事件是,北京近期實施針對稀土和關鍵礦物的大範圍出口管制措施。這一舉動被視為地緣政治競爭影響全球供應鏈的最新信號,也使得歐盟對中國投資的態度愈發警惕和清醒。
榮鼎集團與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5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4年,中企宣布在歐洲電動汽車領域的新建項目價值已經出現「急劇下降」。
地緣政治壓力與稀土出口管制
北京近期祭出的稀土牌,是中資在歐盟遭遇阻力的核心催化劑。稀土作為電動汽車和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其供應受限直接加劇歐洲對供應鏈安全的擔憂。
北京最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被視為中共在地緣政治博弈中使用的經濟脅迫手段。美國財政部長等官員已發出嚴厲警告,如果中共繼續實施這類管制,西方國家將「不得不與中國脫鉤」。這種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態度,也影響了歐盟成員國對中資的接納意願。
中共黨魁習近平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支持,在歐盟內部已經造成對中國投資更具敵意的政治氛圍。歐盟國家擔心,與北京的深度經濟聯繫可能帶來政治風險,即便像匈牙利這樣與北京保持密切關係的國家,也難以完全抵消這種疑慮。
據《金融時報》報導,波蘭前財政部長格熱戈日‧科沃德科(Grzegorz Kołodko)表示,川普(特朗普)政府對北京的強硬立場,會讓歐盟成員國在考慮未來中國公司的投資時更加謹慎,因為這裡的人們深知,這些投資將「不會受到美國人的歡迎」。
以波蘭為代表的歐盟成員國正要求與北京建立更平衡、更平等的投資關係。他們強調,中方投資必須帶來對等的技術和知識轉讓,就像中共過去從歐洲的投資中受益那樣,而不是單純地在歐洲設立組裝線。
歐盟強力反制與審查收緊
歐盟為保護其新興的電動汽車和電池產業免受「不公平競爭」的衝擊,正積極部署多項政策工具,直接針對中方出口和投資策略。
歐盟委員會已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達35%的關稅,理由是中國企業獲得「不公平補貼」,對本土汽車製造商構成經濟損害威脅。雖然中企可通過在歐盟本土設廠來規避關稅,但歐盟的下一道防線緊隨而至。
歐盟警告將加強對中資審查,並利用「外國補貼條例」(FSR)來審查或阻止那些被認為受到外國政府不公平支持的公司。這種不確定性,特別是針對投資額巨大的綠地項目,極大增加中資運營風險。
在電池等歐洲難以培育本土領軍企業的關鍵部門,法國和德國等國建議,來自中國的投資應當「與技術轉讓掛鉤」。然而,中企看上去不願分享知識,例如寧德時代在西班牙的工廠派遣了數千名中國工人進行建設和裝配,這引發關於知識產權外溢效應的質疑。
獨立汽車分析師馬蒂亞斯‧施密特(Matthias Schmidt)向《金融時報》表示:「我不預期會發生多少知識共享或技術轉讓。」他指出,諷刺的是,過去幾十年,西方汽車公司在中國投資時,被迫簽訂了技術轉讓協議。
他比喻道:「歐盟製造商在中國被迫成立了本地合資企業,這使他們(中方)獲得了生產汽車的技能。現在這位『二廚』已在街對面開了自己的餐廳。」
這些審查和規定導致了結構性變化:中資對歐洲的併購(M&A)投資急劇下降58%,儘管綠地投資總額仍然很高,但投資的集中度更高、風險也更大。
市場需求疲軟與中資調整
地緣政治的阻力疊加市場需求不如預期的現實,導致中國製造商開始調整其在歐洲的擴張計劃。
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CATL)在匈牙利德布勒森(Debrecen)價值73億歐元的電池工廠,在完成第一階段擴建後,已決定重新思考後續兩個階段的規模和技術方向。公司表示,將會根據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實際需求,考慮生產鋰離子電池以外的技術。
中國汽車製造商如比亞迪(BYD)等,也傳出將延遲其在匈牙利新工廠的量產時間表,並計劃在初期以低於產能的水平運行。這反映出歐洲電動汽車需求增長放緩,對資本密集型的工廠建設構成直接壓力。
榮鼎集團的數據顯示,疫情後,匈牙利是中國汽車投資在歐洲的主要接收方之一。但來自《金融時報》數據庫fDi Markets的前瞻性數據顯示,匈牙利宣布的新項目總數從2023年的15個降至去年的7個。
在歐洲本土,除了電動汽車產業外,中企在其它領域(例如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的綠地投資金額極其有限,這凸顯中資僅在自身優勢領域進行掠奪式投資,缺乏對歐洲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承諾。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