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今天我們要聊一個沉重的話題——延安。那裡被中共稱為革命「聖地」「搖籃」,但是它為什麼總讓人聯想到「貧困」和「落後」?
黃土高原的貧瘠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關鍵的,是那段歷史帶來的重擔。中共在延安駐紮了13年,原本就窮困的延安人,日子過得更加艱難!物價飛漲幾千倍,人口大幅減少,老百姓苦不堪言。
中共在延安曾經窮到一度揭不開鍋,但是後來突然一夜暴富而且富得流油。原因何在?這是一段中共極力隱瞞、極力否認的歷史。
今天,我們就來一層層梳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延安的貧困根源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土地貧瘠,溝壑縱橫,農業條件天生不足。種地全靠老天,豐收年都填不飽肚子,更別提遇上災年了。可這還不是最糟的。
1935年,中共長徵到達延安,帶著軍隊和政府,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安營紮寨。本來就資源匱乏的地方,還要養活一大群人,日子越發艱難。
中共在延安期間,來自外部的主要收入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是蘇聯給的祕密援助。蘇聯每月給中共3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4,500萬至5,000萬美元一年。第二個是國民政府提供的援助。是的,你沒聽錯,在共產黨名義上和國民黨一起抗日的時候,中共從國民政府手中領取救助。1937年7月至1940年,國民政府給中共軍隊經費超過3,000萬元。
來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本地的收入就是從老百姓手裡徵糧、賦稅。中共給農業稅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救國公糧」。
「救國公糧」壓垮百姓
「救國公糧」。名字聽著高大上,好像是為了抗日救國,但實際上,就是變著法兒向老百姓要糧食。
史料顯示,1937年,中共從當地農民手中徵了1.4萬石糧食,到了1939年,猛增到5.2萬石,兩年翻了三倍!到1941年,更是暴漲到20多萬石!
從1939年開始的猛增是因為那是毛澤東開始大規模擴展軍隊和根據地,為內政做好準備,需要錢糧。
1937年的時候,八路軍人數是4.5萬人,但是到了1940年已經發展到40多萬人。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徹底中斷對中共的財政援助。中共面臨的經濟壓力很大,甚至快揭不開鍋了,所以只能靠加倍壓榨延安百姓來補窟窿。
可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地方不大,人口不多,糧食有限。1940年鬧饑荒,收成不好,公糧卻增加了近一倍;1941年,收成又減了兩三成,公糧居然再翻一番!
老百姓的怨氣有多大?有人買了張毛澤東的畫像,把眼睛挖了,說:「毛主席不長眼睛!」還有一次,邊區政府開會時大雨傾盆,雷電交加,七人被雷劈,一個代理縣長當場死了。老百姓私下議論:「為啥龍王不劈毛澤東?」
這話傳到毛澤東耳朵裡,他也知道民怨沸騰了。他聲稱因此決定「減糧」。但真相呢?1941年10月,雷擊事件後沒幾個月,中共宣布了史無前例的高額公糧,還加了項「公草稅」——給馬匹的草料稅!
時任陝甘寧邊區政府祕書長的謝覺哉在日記裡寫得清楚:「徵糧有『逼死人』的。」他的日記裡記載,有的人「交公糧後沒得吃,所交公糧之數幾乎和全年收入之粗糧相等」,甚至有人「實際收的糧不夠交公糧」。
他的日記裡有一個更怵目驚心的記錄:一個四口之家,一年收了50斗粗糧,交了46斗6升公糧,留下的口糧只有3斗4升,合25.5公斤,只夠吃一個多月。一家四口,硬生生被逼到絕境!
強迫農民免費運鹽
除了糧食,鹽也是延安的「財源」。陝甘寧邊區有七個大鹽池,鹽是硬通貨,出口到國民黨統治區能換回大筆錢。
中共占領延安的前四年,不知道這個「財源」,沒有產新鹽,把幾十年的存鹽都用光了,致使「西北各地都鬧鹽荒。」
1941年底,毛澤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擴大食鹽外銷。鹽成了延安收入的第二大來源。對國民黨統治區的出口中,鹽占了90%。
可鹽池在邊區東北,出口口岸在西南,運鹽要走700公里的崎嶇山路。誰來幹這苦活?當地農民!而且一分錢不給,中共稱之為「官督民運」,其實就是強迫勞動。
謝覺哉看不下去了,多次上書反對,可毛澤東一口咬定這是「完全正當的」,還說農民「農暇必須去,非去不行!」
結果,鹽成了延安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占出口收入的90%。可老百姓呢?累死累活,連口熱飯都吃不上。
「革命的鴉片」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中共擔心蘇聯的援助斷掉,財政更緊張了。怎麼辦?毛澤東想了個來錢更快的辦法:種鴉片。還把它稱為「革命的鴉片」。
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鴉片在清朝就害得無數人家破人亡。蔣介石為了抗戰,推行禁煙禁毒運動,日本卻反其道而行,在東北搞「鴉片專賣」,毒害中國人,腐蝕中國人的身體和靈魂,使整個民族喪失戰鬥力。
共產黨這樣幹,豈不是和侵略者一樣!
中共為什麼種鴉片?因為鴉片價值特別高,以當時延安物價比較,小米一斗125元,鴉片一兩1,400元,一兩鴉片可以換回差不多12斗小米。延安時期,糧食供應標準每人每天吃糧一斤四兩,以此標準計算,只需1,000斤鴉片即可解決一萬人一年的口糧問題。
中共當然也知道種植鴉片說出去不好聽,就在自己的文件或者紀錄中,把它稱為「特貨」「特貨」「肥皂」。
「大生產運動」
1942年大規模的種植鴉片開始。任弼時被任命為「鴉片問題專員」。中共的政治局批准大規模種植和販賣鴉片,目標是要在一年內生產至少120萬兩的鴉片。有的部隊甚至專門有房間用來加工鴉片。
這就是共產黨口中的「大生產運動」。唱了80多年的紅歌《南泥灣》裡面提到的飄香的花兒不是稻花,而是罌粟花。南泥灣其實也不叫南泥灣,而是爛泥窪。
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中提到的死得「重於泰山」的張思德,據說就是在燒製鴉片的過程中被活埋在窯洞裡面而死的。
當時共產國際駐延安代表彼得·弗拉基米洛夫(中文名孫平)有一次親口問毛澤東為什麼種鴉片。毛沒有吭聲。毛身邊的時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鄧發替毛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說:「從前特區只是把鹽和鹼運往國統區。我們一掛掛大車滿載著鹽出去,帶回來的錢袋卻是癟的,而且還只有一個錢袋!現在我們送出去一袋鴉片,就能夠帶回滿滿的一車錢。我們就用這些錢向國民黨買武器,回頭再用這些武器來收拾他們!」
這話說得直白得不能再直白!
中共暴富 延安百姓受苦
靠著鴉片,中共的財政危機解除了。1943年2月,毛澤東電告周恩來:「邊區財政難關已度過。」據蘇聯人估計,中共賣了4.4萬公斤鴉片,價值相當於今天六億美元!
到1944年,謝覺哉在日記裡感嘆,中共「很富了」,全靠「特貨」。1942、1943年,鴉片貿易占邊區收入的40%,1944年後,官方數字說是27%到40%,但實際可能更高。
中共幹部的生活也變好了。有人在日記裡記錄了一頓「普通」飯局:糕點、糖果、油煎花生、梨、棗子,還有幾十碗菜,吃都吃不完!
從其它根據地來的幹部常常驚呼延安吃得太好了。「延安黨校伙食,每天都是四菜一湯。大盆四方塊紅燒肉,讓你吃個夠。我問他們是不是『七大』代表都是吃這麼好?答覆的是你來已減少了一半,過去是八個菜。」
但是,鴉片帶來的財富並沒有用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準。據謝覺哉記載,共產黨吃大灶的,每年能吃肉24斤,而老百姓平均每人吃肉僅5斤。
毛一面儲備巨額財富,一面不放過機會搜刮人民。1943年6月,他稱蔣介石軍隊要打延安(其實蔣並沒有要打),要陝甘寧邊區人民「自願捐獻」柴火、菜蔬、豬羊、存款,還要求他們拿出自己終生的積蓄:一點點金子。
貧困和壓榨讓延安的死亡率飆升。1944年,謝覺哉日記寫道:延安市一年出生183人,死亡224人;志丹縣上半年出生率3%,死亡率14%,是出生率的五倍!
通貨膨脹更是嚇人。跟1937年比,1944年鹽價漲了兩千多倍,清油兩千兩百多倍,棉花六千七百多倍,火柴兩萬五千多倍!
《解放日報》還登過篇文章,標題是《娶不起老婆》,說過去娶老婆費錢是幾十元至一兩百元,現在花數萬元邊幣才能娶到個寡婦。
延安的傷痕
毛澤東在1948年離開延安。此後,他再也沒有回去過。中共其他高層領導人中,只有周恩來在1973年回去過延安,只停留了22個小時。
為什麼?因為中共在延安的所作所為,太不得人心了!老百姓被壓榨得太慘,怨氣沖天。
延安的貧困,不只是自然條件差,更是因為中共的盤剝。糧食、鹽、鴉片,樣樣都成了他們的「財源」,可老百姓卻被榨乾了最後一滴血汗。
——《百年真相》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