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缺席,阅兵成「空气中的核弹秀」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将再次上演中共的「九三阅兵」大戏——形式浩大、场面壮观。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场向世界宣示中国军力与自信的盛典,却迎来了几乎全面的西方打回签证单。
据路透社报导,美国、欧盟诸国均未派代表到场,仅有斯洛伐克总理菲科出席,堪称阅兵「唯一的西方脸孔」。这样的场面,让阅兵更像是一场习近平的孤军秀,缺乏真正国际支持的背书。
二、普京与金正恩的出演:盟友辩护,还是危险共舞?
中共邀请了普京与金正恩登上阅兵台——他们隔绝西方外交环境,却受国际刑事法院通缉或制裁。无论媒体如何包装,这不过是一场「争议执政者的相互攀升」,向世界传递的是:「没有民主专制,我们无需在意西方合法性」的讯息。
这场阅兵不是国际政治版图的拼图,而是一出极权反制民主的舞台剧。邀请受到制裁或通缉的领导人,是对国际规范的明目挑衅。
三、阅兵加速美日联盟反应
中共的「秀肌肉」式外交,反倒强化了美日等民主国家的反制步伐。据观察,美日加强联合演习,澳印加速武器配备,区域防卫网快速拉紧形成一条实质「民主围墙」。
习近平通过阅兵展示军力意图震慑西方,却让民主同盟更坚定对抗姿态,结果不但未成功分化西方,反而强化其联合防线,形成反效果。
四、阅兵无法掩盖国际失算与国内问题
外交孤立与史观战场
阅兵前对台与抗战历史宣传连番动作,却在国际上落得「再造历史英雄」与「强权自嗨」的评价。《外交部》试图以「历史共同记忆」对抗缺席潮,但未能改变事实:几乎所有民主国家都选择不派领导人出席。
国内安全巩固,代替真正信任
阅兵是一种政权安全工程:透过操弄民族主义与军容威慑,掩盖习近平对军中派系不稳的焦虑。然而,这种建立在恐惧与压制上的「团结」,缺乏持久正当性与人民认同的基础。
五、结语:阅兵不是真强,而是强权恐惧的反应
习近平六度阅兵,原意在于巩固领导地位与军权认同,却反而凸显其对民主国家拒绝陪跑的焦虑。阅兵场上的武器喧嚣与编队整齐,掩盖不了的是国际信任的沦亡,以及政权内在合法性与驾驭能力的空洞。
与「武力展示」相比,唯一持久有效的国力,是靠制度透明、民心认同与国际合作构建而成。让阅兵成为「习近平的个人秀场」,不是强国象征,而是统治自卑的最佳写照。